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技巧 > 正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大学语文论文篇一

  在学习语文中学做人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语文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

  关键词:语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86-01

  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一位语文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语文教什么?同事们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一个老师肯定的说:“语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后来我反复思想这个问题,难道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吗?这就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吗?不,不是,我认为新时代条件下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听说读写是工具学会做人是目标。

  在这里我想谈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1.语文教育渗透着感恩教育

  每个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世上,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爱;那是一份无私,牺牲舍己的爱。但是,现今的学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爱,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与之相反的是痴迷于网络中不思进取的孩子,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让父母伤心、失望、流泪,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课堂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学习《合欢树》时,作者史铁生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怀念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当他生病时,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给他买药,让他吃,让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当母亲用熏的方法为他治疗时,不小心把他烫伤。为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他……当教到此处时,我都会动情的给学生范读,然后问他们:"你们愿意这样不分昼夜的守着一个病人吗?你们愿意为一个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钱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轻轻的摇头。而后我又问,你的父母做过那些事最让你感动?一位学生哽咽的说,他的父亲为供他上学,到建筑工程队干活,风吹日晒,容貌苍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亲当成他爷爷。有的学生说,一次放学后,他走到村口,发现他的父亲一直在路边等他,顿时他的泪水盈眶。还有的学生说,一次她生病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让她很感动……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着厚重如山的亲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好几篇亲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亲》等,我认为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关注亲情,感恩父母。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才会更加的努力,会用爱回报爱她的人,会用责任回报社会。

  2.语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善良是怜悯,是乐于助人,是诚信……可是在当今的时代,人们被金钱、权势迷花了眼睛,丢弃了善良,我们的社会也由此显得不太和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欺诈、猜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室有责任教导学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卖奖券的老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仍保持着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腻的双手传递着温情,我教导学生无论在那种环境当中,不可丢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用爱心的举动,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写的《善良》一文中,学生得知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快乐,一种自信。

  是啊,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中最为朴素的美,有了善良,我们的社会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雷锋、郭明义那样的好人,作为老师,我们只有把善良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才能让学生在将来的行动中开出崇高的品德之花。如果我们做到人人心存善良,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美好

  3.语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哲学范畴的问题,语文教育中也包含着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教育,例如:冯友兰先生所写的《人生的境界》,我认为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有价值的人生观。在学习《人生的境界》时,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讲解,初步明白了四种人生境界的区别!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是人不应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为名或为利,本质都是为己。只有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我又给学生讲达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财,一个平凡的老百姓,看见有人落水奋勇相救。救活的这位老人却无依无靠、无法生活,他毫不犹豫的收养了这位孤寡老人,认她做娘,孝养着她。后来又遇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心生怜悯,又把婴儿抱回家收为女儿,为了娘和女儿,这两个与他生命本毫无干系的人,他心甘情愿的早出晚归的摆摊、收破烂,什么都苦活累活他都干过。

  又如:德兰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过着平静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她看到大街上躺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病入膏肓,无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修道院,去社会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风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将你的爱给饥饿的人,给赤身露体的人,给无家可归的人,给麻风病人,给酗酒的人,给躺在街上的乞丐。

  学生通过学习这课,对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产生敬仰之情爱慕之心。我想在他们以后人生的道路上,这些榜样会让他们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会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们人生的道路,让他们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席卷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流行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渐上升。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我在这里呼唤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伴随着知识的获得,也学得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大学语文论文篇二

  语文学习来不得“快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传统文化。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快餐文化,讲求语文学习一蹴而就,那对青少年而言,就会贻害无穷。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快餐文化 古文学习

  如今社会的节奏加快,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学生要求讲讲快速记忆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无须掩盖,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没有心思去看那些名著之类的大部头的书了,他们认为,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阅读原著;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变成了缩写本;二十四史有现成的译本;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即可……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本砖头厚的大部头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掌握其“精华”;一段几百年的历史,像压缩饼干,被浓缩在音画兼备的影视剧中。

  那么,在语文学习中,是否也可以借“文化”之快餐来促成“学习”的快餐化呢?

  笔者认为,如果说“文化快餐”对百姓来说是乐趣和享受,也是一种最直接最普及的教育方式的话,是否我们也应该了解,这种东西吃得多了,也会造成营养不良的。若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讲求语文学习一蹴而就,就更是贻害无穷了。首先从古文学习谈起。

  选入中学的古典文章,都是经典诗文,除了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更多的是语言本身对人的思维所产生的影响。有人说,凡学道者,必读《老子》;学儒者,必读《论语》。其用意就在于溯其本源,学习得其学术精神精华。古文中太多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样的语句,如此充满生命力的领悟,我们又如何能够放弃?我们又如何舍得放弃?我们希望重新地获取它,或者更进一步地掌握它、拥有它。这一切如何做到?学习古文。

  而现代的人,欲知中国精神为何,中国文化为何,则亦必亲观史书与经典典籍。而要如此做,首先要的就是会古文。会看古文,会用古文,才能知道用古文记录的藏着华夏思想力量的典籍的秘密与力量。也才能养成浩大的精神力量,才能以更高的层次面对这个世界。虽然人们可以借着把古文翻译为白话文,但那好比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毕竟不如直接听爷爷讲来得真切。如果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其体会必然存在得失。所以,学习古文是第一道门槛。

  现在好多学生对古诗文有一种错误认识,就是认为只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就可以了,犯不着花大力气去钻研故纸堆,因为那里能立即学以致用的东西实在是不多,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指导性不大。其实,学习古诗文本身,就是个在大脑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对诗文的理解需要调动孩子头脑中的记忆仓库,为他所有的生活积累进行补充和组合,以形成新的意想。这个过程,是美感的产生过程,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况且,知识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精美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最科学最规范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主动的学习来锻炼自己对语言的精确把握,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说了这么多,还是那样一句:古文学习很重要,虽然慢、难,但我们在学校里如果不在老师的强迫下或自己强迫自己学古文,背古文,我们旧学的底子是无从说起的,勉强用现代汉语作得几篇文章,也似乎是“墙上芦苇”“空中楼阁”。古人读古文的经验里有一条甚是难得,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今天不鼓励书呆子的读法,但语文学习失掉“慢火”“长工”,也与我们的学习初衷背道而驰了。

  其次,学生对待写作上,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一心在考试中达到写作制高点,却忽视了写作之前的广泛阅读。那么,阅读与写作是什么关系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和写作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哪一面,语文教学都会倾斜和失衡,都会成为“瘸子”,也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翼”,是飞鸟的两个翅膀,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应该互相渗透互补,相得益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阅读修养的写作,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和表现。

  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谁也不陌生。它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二是对阅读的材料要通透。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满足于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而已,其阅读的终极目标就是理解,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其结果是阅读与写作脱节,学生不能从阅读中受益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向着:阅读――理解――欣赏――借鉴,这样一个科学阅读的过程发展。例如,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另外,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遇到的好词、好的表达方式以及句型等记下来,时常翻看,就可以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写作时就能自然用上,从而达到汲取阅读中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深潜”。可以填饱肚子却不能给人以营养和力量的“快餐学习”,不利于语文学习,更不利于人才培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精神,务必厚积薄发才行。


上一篇:大学语文议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