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技巧 > 正文

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语文和学习英语相比更具有优势,因为我们有雄厚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做后盾。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篇一

  语文环境,学习语文的催化剂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环境已经越来越淡化了: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错别字,对此毫无所谓;故意改腔换调的普通话,以为这样很酷;已经被人遗忘的孔子,还有那修身养性的《三字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语文环境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精心构建,合理拓宽,当然也需要学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语文环境;创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36-01

  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语文和学习英语相比更具有优势,因为我们有雄厚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做后盾。但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优势,使得我们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惰性和依赖性。也正是远离英语环境这个原因,使我们对于学习英语非常重视,从小学就开始开展了英语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环境已经越来越淡化了: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错别字,对此毫无所谓;故意改腔换调的普通话,以为这样很酷;已经被人遗忘的孔子,还有那修身养性的《三字经》……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外有许多地方正兴起一阵阵的汉语热。而把汉语作为母语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拾那绚丽的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呢?

  孩子,作为走向世界,向世界推销中国的努力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对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潜质"得到有效的发挥。

  1.创建良好的语文环境

  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良好环境可分成直接语文环境和间接语文环境。直接语文环境指课堂语文环境和校园语文环境;间接语文环境是指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良好的语文环境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精心构建,合理拓宽,当然也需要学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1.1直接语文环境的创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校园中度过的。良好的班级、校园环境的构建,必定能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浸润在语文中。看语文、听语文、咀嚼语文、呼吸语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语文信息,把语文溶入自己的身体,充实自己的内涵。教师有意识地把校园、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并加上一些语文信息,“让每一堵墙说话”,创建一个有浓郁语文气息的环境,必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不自觉地关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

  1.2间接语文环境的创建。班级、校园语文环境确实非常重要,但它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环境。有识之士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越来越成为必然趋势和新的要求。曾在报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5+2=0 就是说学校里的5天教育碰到双休日2天相对的家庭教育,效果等于0。可见间接语文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效果与个人语文环境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拓宽语文学习环境的外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挂钩,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社会实践中随意地接受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家校共建等方式,努力创建家庭语文环境,如家庭知识馆,开辟一个独立地学习空间,使家庭生活弥漫浓浓的书香。父母和孩子一起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共同建设“书香之家”,让孩子在书香环境中熏陶语文,滋养文气,潜移默化地养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

  2.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环境

  语文环境的有效创建和发展,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结实的基础,创设了很好的背景。但环境作为一个“物”,一个客体的存在,它没有主动性,只有它被我们利用时才能由静态变为动态,产生它强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去利用这个语文环境、激活这个语文环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文意识的关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1擦亮我们的眼睛,“读”出多彩的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形的大书本,我们每天都跟它打交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它以惊人的速度变换着艳丽的色彩。用眼睛读,就要尽情地去关注这多彩的生活。学会用眼睛读的人,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多彩和激情,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理出有用的养料,转化成语文信息,吸收己用。引导学生用眼睛捕捉直接、间接语文环境中的语文信息, 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2耳听八方,“读”出动听生活。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使我们的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未能形成很强的听说能力。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广播、电视、电脑等视听传媒,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这些随处可见的语文信息,变"堵"为"导",因势利导,把广播、电视、电脑等视听传媒变成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用耳朵去倾听,吸收语文信息,丰富语文生活,使之成为充实自己的有效渠道。

  2.3利用我们的鼻子,“读”出芬芳生活。大自然也是一本神奇的语文书,万物生灵,四季变换,日月精华,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语文信息。大自然用它那天然气息为我们铸就了一道亮丽的语文风景。大自然四季芳香不断,自然的气息会催生我们的语文灵感,滋养我们的语文灵气。当孩子们学会用鼻子去闻自然的馨香时,会发现那些沉睡的语文细胞被激活,语言找到了生长的源泉,变得那么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充满灵性。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语言文字的美才会被充分挖掘。

  2.4打开我们的心灵,“读”出真实生活。社会是一本复杂的大书,需要我们一辈子对它翻翻拣拣,在阅读中历练成长,在阅读中了解它的游戏规则,知道其中的人情事故。社会这本书,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感悟它的美丑,感悟它的真善,在感悟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增长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语文生活源泉,是语文智慧形成的沃土。所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这个丰厚的语文环境,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学习语文,学生的语文生活会显得更加丰厚充实。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保持一种对自己认识的兴趣和自我觉察的敏感性,才能有效地发现自己、解读自己,进而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引导学生的更新,让他们也能跟上教育前进的步伐。

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篇二

  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的培养

  【摘 要】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习惯;小学阶段;预习;细心观察;质疑发问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上一篇:大学语文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