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重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议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让语文学习快乐起航
内容摘要从2005年新学期期开始我们学校使用最新的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教材,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并不见得乐观,老师们教的很辛苦,却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更是学得苦不堪言。问题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理文化的差异,学前教育的不足和人教版教学内容的饱满度高、拼音学习时间短促、课文教学的难度和二类生字的教与学过于繁重,使得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突显出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地域差异;学前教育;拼音识字;学习繁重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根据实际情况的分析,以下几点是目前基层学校人教版一年级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区域环境
由于国家各地域间的自然资源、历史环境、发展规划差异性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经济、文化、家庭、社会层次背景,当然也带来了各方面各不相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性格除了遗传因素外,与他成长的环境一定有很大的关系,这已经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得到证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也必定表现出他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所特有的人格特征。作为小学生,这些地区性差异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南北文化的差异,在学生家长身上,依然隐约体现出“南方人精明,北方人朴实”的说法。在学生当中这种差别虽然不明显,但也还是确实存在。南方的学生现代意识比较强,思想比较开放和前沿,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强,头脑灵活。而北方学生传统意识相对较强,思维方式偏向于中规中矩。
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别:南、北方差异;平原、山地差异;东、西部差异。各种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富差距。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生源踏实努力,乖巧懂事,同时也常表现出这样的问题:闭塞、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尤其是自信心欠缺,做事保守,甚至可以说畏首畏尾,缺乏大胆开拓进取创新的勇气。经济状况优越地区的学生生源则截然相反,思想上开放热情,善交朋友,也很会处理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灵活,学习能力较强,做事有信心。因此,不同经济状况地区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区别。
我们地处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延安的一个县城,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学校的孩子95%以上是从农村来上学的孩子,所以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见识都是比较闭塞的。
(二)学前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大,效果好。反正,区域经济差的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小,效果差。
(三)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突显的问题
由于以上两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决定了,我们学校的孩子在进入一年后会面临比经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基础好的孩子更为忙乱与艰苦的学习过程。
人教版第一、二册小语教材教学内容多,课文篇幅太长,识字量偏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此教材太难。在拼音教学中加入“识字、读词”虽然利于提高学生识字量,但是加重了没有识字基础孩子的学习难度,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落实,识字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这一改革严重挤占了拼音教学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拼音就开始尝试丢掉这一识字助手。认为学生光会认不会写,会导致错别字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拼音学习
汉语拼音处境尴尬汉语拼音是识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历来受到重视。但由于教材设计上生字的教学挤占了拼音教学的时间,导致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对拼音进行更多的拓展教学和巩固训练,学生对音节拼读的掌握局限于教材中呈现的少部分音节,大部分音节因为反复拼读的概率小因而没有掌握。如果学生没有牢固记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是无法正确、快速拼读音节的,不能背诵和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使用字典来自主识字的,当然也就不能成为学生识字的工具。也就不能帮助学生用于识字。这样到了识字教学和课文教学时仍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教学生拼读,学生不能借助拼音很快地把课文读通读顺,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2、生字学习
虽然在生字教学上教材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是由于含量过大,知识点过多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首先以其丰富性和综合性为显著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正好是这一特点让教师和学生觉得茫然不知所措,顾了这头忘了那头。孩子还没有完整系统的学习比划笔顺、偏旁部首。就要开始大量的识字写字学习。不符合识字、写字的规律。
3、二类生字学习
对二类生字不认识,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
二类生字的教学造成师生的共同困扰二类生字的数量之大,字形之难,成了一年级教材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对二类生字的教学存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要求,对二类生字进行读音、字形分析、组词等教学程序,由于缺乏对汉子笔画笔顺的完整学校,孩子们很无法完成字形分析与记忆。这样的话按既定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利用其他时间进行补充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厌倦语文学习,而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二是,只让学生对二类生字进行认读,出示课文中词语认读,不对字形和词义等进行教学,这样基本能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二类生字不能搬家认识,只能在黑板上和这篇课文中认识。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只是徒增麻烦,浪费时间;然而在学习试题与考核中二类生字频繁出现和应用,家长也会因为不了解而认为学生学习不行,所以,教学中会强制要求学生抄写和识记二类生字,如此变会造成学生学习畏难情绪的产生。
4、教材结构
由于含量过大,知识点过多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让教与学无法有效的落到实处,在第一册教材的内容的拼音学习时间被挤压的情况下,孩子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完全掌握并熟练应用拼音辅助识字学习。然而,紧接着就是繁重的识字学习,识字学习又没有基础的比划笔顺、偏旁部首的系统学习时间,就要开始一类、二类的各类字形学习与记忆。对于一年级5至7周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超负荷的学习。
然而在第一册教材就很繁重的学习,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能源的基础之上,第二册教材安排了8个单元,800个识字的学习。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共四个月,按每周课时10节来算,除去每一学期中的法定假日,教学安排必须是二节课教一课,也就是一天一课,再加以相应的辅助练习和巩固练习、新知预习,而必须进行的课外阅读又不能少,这样一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二、让语文教学快乐起航
正是鉴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因此我希望人教版的教材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订,让一年级语文教学能快乐起航。
1、汉语拼音是初入学儿童用于识字和阅读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应适当延伸汉语拼音的学习时间,使拼音应用娴熟稳固。
2、对汉字比划笔顺、偏旁部首的系统学习不可缺少,汉字学习应由简入难,不然孩子们做不到工整写字,繁重之下就变成画字了。减少第一学段的二类生字的学习。
3、课文数量多、长度过量严重的阻碍了教学质量的优化,教师赶进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巩固程度,因此可在每一个单元中减少一篇课文或减少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
4、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考虑,课文句子不宜太长,短句型的文章适合他们的学习特点。
5、增加看图写话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看图写话能力是学生习作基石的奠定,而教材在这一板块没有涉及。
一套好的教材因以其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适用性引领新的课程改革。相信孩子们会拥有自己最喜爱的教科书,老师们会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快乐起航。
构建诗意的语文学习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因而,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因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因而,语文应该是最宽容、最有灵性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以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建构。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关注文化 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在新课堂中,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出“问”,“问”又呼唤出新的“导”。探究性、生成式的学习,使课堂成为师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这是教学的归真。
这样的归真,无疑给“本宜自学”的语文学习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
所以,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以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建构。
1.语文学习――“我”是主人。语文学习,“我”是主人。实现自主,就是实现“对话”。
1.1 共同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我是主人”的学习氛围中,语文学习将实现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学习的主人,既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而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的是如坐春风。
1.2 开放学习――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世界即课本。”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的,课文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
1.3 发展学习――实现现时与未来的对话。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的理念在新世纪的光芒照耀下,正像春雨润草,越来越深入人心。学习的一半是为了“致用”,另一半是为了“营造必要的乌托邦”。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学生的未来,富有人文气质的语文课堂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开拓一个展望的空间――可持续性学习。让现时与未来沟通,让独特的个性与多元智能在学习中得以张扬与发挥。琐碎与庸俗,不是语文;即时功利与斤斤计较(一味强调考试成绩),绝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大语文是教人学会作大写的人,是教人学会挑战教材、挑战自我、挑战现时。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今天的语文学习是为了明天的人生创造。因而,语文学习要有诗意,要有理想,要有境界,要有追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
2.语文学习――“诗”是灵魂。语文学习是审美的,语文学习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是宽容的。
2.1 审美学习――实现诗意的回归。当教师把注意力投注到有没有押中作文题,当读书人把热情与炫耀摆放到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时,我们的语文无疑坠入了雕虫小技的可悲境地。当一位阅卷老师把文章阅读的技巧讲析得如同主刀医师动外科手术一样脉络分明,当一位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的写作课程老师把作文的要义演绎得头头是道之际,我们的语文学习无疑担当了隐形杀手的卑劣角色。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洒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藤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
2.2 智慧学习――实现理趣的回归。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智慧学习,要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理趣的回归。
2.3 宽容学习――实现人本的回归。语文是文化的厚重沉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语文学习要给人春风拂面的愉悦,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宽容,既要有解读的包容――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逆向思维),允许有情的错误(创造思维)。宽容,也要有环境的包容――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允许学生带着“不满”出教室。教师的教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言听计从。
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到学习中。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
上一篇:毕业论文的20个写作技巧
下一篇:大学语文论文怎么写
Copyright@2016 版权所有 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职称论文发表权威咨询平台
网站地址:http://m.xxtbw.com/ 冀ICP备2022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