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初等教育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初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加强人员优化配置、增强政府的支技力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初等教育;学龄人口;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24-002
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怎样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优化配置初等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是推动我国初等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
一、初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由于20世纪几次人口生育高峰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的学龄人口随年份呈现出时多时少,但整体数量不断减少的特征。这一特征给我国的初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后勤设施滞后,读书成本偏高
后勤设施滞后,学生基本的生活、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对于偏远落后的地区,学校无寄宿、用餐设备几乎没有,大部分学生只能自带午饭。如果遇上天气突变,学生来不及采用相应的措施。那么就导致了学生依赖于附近的农民家庭,这就存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对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影响重大。特别对于交通不发达地区极为不利。
读书成本偏高,使在校贫困生因无法交学费而辍学。这是现阶段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许多农民借以不送子女接受教育的把柄,据有关人士统计,在校接受初等教育生,一年至少要花1800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年收入仅仅3000元的贫困家庭来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又由于学校毫无节制的乱收费,这无疑给了许多农村家庭以沉重打击。因此太多的贫困生辍学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增加了社会成本,成为导致社会问题的因素之一。
2、教育经费欠缺,忽视教学质量
教育经费欠缺,致使学校教学设备不齐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各级政府措施不到位,,有限的教育经费显得杯水车薪。有些地区,学校设施简陋,在校学生少,甚至没有学校。虽然有热衷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的人士,自己建学校,买课本、桌椅等必需的学习用品等,但毕竟是少数。目前,一些极度贫困的地区只能在石洞里建学校,用自制粉笔,自带桌椅、课本、求学条件极其艰苦,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与国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方针极不相称。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青年,为了能让当地的学生摆脱危房中求学而出卖肉体去赚钱的壮举。她这么做是为了学生能安安心心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难道国家真的连投入教育的经费都没有吗?
忽视教学质量,难以培养优秀人才。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受教人的前途发展,特别在贫困落后地区,教学环境艰苦恶劣,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投身于当地教育事业,对当地教育事业明显形成了阻碍作用,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重大影响,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3、重视教育效益,忽视教育公平
重视教育效益,使我国教育事业有巨大的突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政府在这方面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综合性重点小学、中学,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针对一些优秀学生,学校设立了尖子班、高材班,有利于加强管理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设立教育基金,鼓励学生争取奖学金,以及参加一些有利于学习的大型活动。如大型文艺晚会、下乡帮助老人等众多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又有了部分社会实践。最有利于学生的是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以此来评定优秀学员,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大型竞赛,使学生激发和提高了自身的进取心和竞争心。然而,我们的成就是建立在牺牲教育公平的基础上的。
忽视教育公平,这是现阶段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许多学生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自暴自弃、饱食终日、无所欲求,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这些因素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心里及生活状况。据报导,因老师对一个学生抱有极大的意见,而在其认真思考时,以为他在睡觉,便用力拍打其头部,导致该学生撞击桌子而头破血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因此,我们在重视教育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教育公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奋斗拼搏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二、初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初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学龄人口的波动所导致的种种因素使其陷入了困境之中,归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保障不力。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保障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谓“教育乃强国之本”,这就是说它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综观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很显然,教育制度保障不力,是导致贫困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生上不起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状。许多贫困家庭因付不起昂贵的学费使子女辍学。教育制度保障不力,致使一些较贫困家庭不能供子女读初中,更谈不上送子女上高等学校接受教育。
第二,思想观念落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尽管一些思想开放的农民也了解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更多得农民只知也只有务农才能解决温饱,在他们得心目中,读书接受知识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使她们的子女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但在完成这一漫长的义务中,他们更加坚信自己“务农为主,读书无用”的理念。思想观念的落后,也导致一些农民对子女的教育只限于“金钱”二字。给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其败坏的影响。
第三,政府支持不够。这对我国初等教育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据徐玉斌副教授所说,“在公共初中教育资源短缺的同时,部分公共初中教育资源又被闲置”。可以看出,政府在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管理与分配不到位、不具体,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却得不到合理优化利用。然而在学龄人口变化的困境下,政府不积极、不坚决采取应对措施敷衍了事,这给初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火上浇油。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政府在教育经费投资力度范围不够大,使学校危房面积大,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缺乏且分散,未执行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的宗旨。在学龄人口变动加剧的困境下,政府支持不够使初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四,教育精神欠缺。主要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存在,而人们对教育精神的理念只是皮毛。不知道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行的。对许多农民和青少年来说,读书就是为了钱。这与周恩来总理所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求学理念,相形见拙。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以比吃、比穿、比花费为荣,满足一时的虚荣心。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有些学生心中“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大转变。“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不再是学生们追求的目标。归其原因,无不因教育精神欠缺所至,教育精神对追求知识的人尤为重要,特别是对贫困生来说,他们以读书为荣,读书才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捷径。这对于在一个没有教育精神的学习氛围中,难免会受到金钱的诱惑,进而使学生深受其害。我们应以某种载体作为传达教育精神的信号,或者大力宣传名人所崇拜的教学精神,从而使学生有种奋进的求学欲望。
三、促进初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一大难题,主要从加大宣传力度的角度入手,其次从加强人员优化配置入手,最后从政府支技的角度入手。这样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才能使初等教育事业有所发展。
从教育的宣传着手而言,这项工作的艰难可想而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教育事业有所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种种因素制约着教育工作宣传的范围,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下手。宣传工作要做到深入人心,把教育理念带到家家户户,使人们对教育有全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进行耐心的开导,千方百计的劝说青少年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样大力度的宣传教育理念及教育的远大意义,必定会为我国初等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此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开展一些有进取、竞争的活动,以磨练其意志、升华其思想,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勇于奋进。
从人员配置的角度而言,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解决当今我们国家初等教育的关键。纵观西部大开发地区,师资力量极其缺乏,一些地区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只有一个教师的现象,而且教育环境十分恶劣。针对以上的情况,因家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鼓励优秀教师支教,大力培养免费师范生,鼓励其终身献身我国的教育事业。采取教学点集中布局,把原来分散的合并,从而实现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目的。
从政府支持的角度而言,政府大力提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这对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一个政府都反对教育,那人们还乐意接受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政府在支技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把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用法律予以规定。再顽固的人也知道法律,从而起到强制性的作用。政府应该对教育接受者进行监督和管理,让学生自觉的履行这项义务。在贫困落后地区,降低读书成本,或者干脆免费就读,这不仅是贫困且有志于学者的福音,而且能够提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教育的重视。对交通不发达地区,应投资大量的资金去新建公路、建设健全的教学设施,有利于学生方便求学之路,同时也使学生的安全得以保障。对贫困地区输送大量的优秀教师,鼓励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惟其如此,我国初等教育方能迈出困境,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马振海.河南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布局调整[J].河南教育,2000(4);
[2]杨延宝.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4(16);
[3]公共初中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司成勇.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该向何处去[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5]胡彦杰.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6]杜育红.关注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J].人民教育,2005,(2);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摘要: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上一篇:初级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Copyright@2016 版权所有 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职称论文发表权威咨询平台
网站地址:http://m.xxtbw.com/ 冀ICP备2022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