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球低碳革命的兴起,我国逐渐步入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全新时代。但是,当前以攀比、浪费、污染和迷信等为表现形式的不良丧葬消费在许多地方大量存在,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曲解、环保意识淡薄、封建迷信的长期影响等。不良丧葬消费与低碳时代的要求形成了明显的冲突,是一种与时代相悖的陋习,应当引起社会重视并使其尽快消除。为此,应在全社会树立文明节约的消费理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殡葬市场的管理,引导人们走“厚养薄葬”、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丧葬消费之路。

  所谓“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在低碳时代要求人们尽量减少能耗,降低co2排放量,缓解生态恶化状况,进而建立起发展持续、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所谓丧葬消费也叫殡葬消费,是丧葬家属为实现对已故亲人的追思、哀悼等活动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它包括购买墓地、丧葬用品(如寿服、花圈、骨灰盒、棺椁)以及举行告别仪式(如遗体整容、化妆、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等的消费。这种消费原本是正常的。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和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很久以前的礼节和风俗习惯,存在大量“面子消费”、“时髦消费”等。这种丧葬消费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违背了当今时代低碳生活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低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面,对丧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丧葬习俗和民族风俗等方面,而把低碳与丧葬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把低碳与丧葬消费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所帮助。

  1992年当代农民文化“百村”调查显示:1950年代绝大多数农户的丧葬费用在300元以下,相当于中等农户一年的纯收入;1960年代实行了薄葬政策,社会形成了节俭的风气,丧葬费用没有变化甚至稍有下降;1970年代主要实行火葬,丧葬费用大降;但1980年代以来丧葬费用猛增,有714%的村庄丧葬费用在500元以上,相当于中等农户一年的纯收入,有14个村庄较1960年代增长10倍以上,远远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1]1990年代以后厚葬之风日甚一日。民政部和中国社科院在京联合发布的《2011年殡葬绿皮书》指出:相关专家通过对河北省139个殡葬消费者调查发现,平均每起殡葬消费8 073元;其中殡仪馆外的殡葬消费比重大、宴请和烟酒消费最高。[2]

  与此同时,丧葬消费中的盲目攀比之风盛行,甚至不惜负债。在有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为了显示对死者的“孝心”、“疼爱”,为了“摆阔气”、“有面子”,不惜花重金购买高价位丧葬用品,花钱请戏班子、大摆酒宴宴请前来吊唁的亲友,花费巨大,从而形成“生命已息花钱不止”的不良丧葬消费习俗。[3]据2011年8月11日海南网报道,家住海甸岛的邢先生说:2009年5月他父亲去世后,开始估算的殡葬费用是2万元,但实际花了将近4万元,其中有不少是向亲戚借的。[4]

  即使在丧葬中,人们也不忘赶时髦。伴随着戏班、鼓乐班的蓬勃发展,戏班的人员构成、演唱形式与曲种也愈来愈丰富。丧葬家属为了“排场”,往往请戏班子连唱几天,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的噪音污染。而那些扎纸匠为了赶时髦也紧跟着时代发展潮流,除了扎制传统的纸人、纸马外,也开始扎制纸别墅、纸电脑、纸轿车、纸冰箱等,万元冥币也现于市。[5]过多丧葬用品的燃烧产生大量co2,空气污染严重。例如《大河报》曾经报道的河南省原阳县农村的一则丧事“盛况”,说一位办事处主任(科级干部)花巨资为其父办丧事:他从省城请来了豫剧团,又邀请了两个响器班、两个乐队、两个鼓队、一个武术队,还请和尚、道士来做法事、做道场,大戏连唱了7天,“移灵”当晚还放了1个多小时的焰火,燃烧了大量的时尚纸扎用品,共花费20万。[6]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被迷信毒害者便把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命运、祖坟“风水”。为了能够改变命运,寻

  神灵庇护,他们企图通过大办丧事,拜托“大仙”帮他们寻找“风水宝地”,以期改变命运。比如在浙江省杭州市赭山,凡是朝南向阳的山坡均已被坟墓占领。其中一座坟茔占地40 m2,墓前设有围墙、铁门,墓脚跨过小溪、小桥流水,十分考究。近年来,如此豪华的墓地屡见不鲜。这种基于迷信的丧葬消费方式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也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力的文化。它推崇孝敬父母、忠孝节义。在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大多丧葬家属会把厚葬作为对死者的一种抚慰与交代,似乎丧事办得不隆重、“不风光”就失了孝道一样,会遭人不齿。其实,这是对孝文化的曲解。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意思就是说,与其在父母死后杀猪宰羊大摆宴席宴请宾客,倒不如在父母生前用粗茶淡饭好好尽孝道。

  不良丧葬消费现象虽说在我国各地比比皆是,但是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中的这种不良丧葬消费有所减弱,而农村则愈演愈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首先,我国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其次,我国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阶段,丧葬方面尤其缺乏;再次,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素质较低,带头大操大办丧事,没有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最后,在如今到处充满着商业广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缺乏分辨能力,误把过度消费当成幸福。这样就造成了不计后果的盲目攀比与跟风消费。

  我国封建社会遗留的不良丧葬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使人们将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在我国边远农村,人们普遍认为灵魂是存在的,认为人死后必然到另外一个像生前一样的世界,认为他们生前所需的一切死后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丧葬过程中,丧葬家属要为死者创造尽可能好的“生存条件”,以便让死者能更好地在阴间“幸福生活”,让亡灵能够福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办丧时追求“风水”好的墓地位置、精良的墓室设计和丰厚的随葬用品等,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此种铺张浪费现象难以根除。

  三、不良丧葬消费与低碳生活的冲突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各种资源的习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态度。以铺张浪费、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不良丧葬消费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形成冲突。

  低碳生活重视环保,强调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然而,烧纸马、纸人等传统的丧葬消费方式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增加了co2的排放,加重了对大气的污染。这种浪费资源、加重环境负荷的不良丧葬消费方式显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低碳环保相冲突。

  低碳生活提倡节约。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低碳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节约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而通过请戏班子、大摆酒宴等讲排场、摆阔气来办丧事,铺张浪费,不仅给丧葬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更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显然与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相违背。

  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它不是要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遏制消费,而是强调科学利用资源、科学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那些受封建迷信思想左右的丧葬家属们不惜举债寻找“风水宝地”、期望本家族从此能兴旺发达的做法是愚昧的表现,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迷信的丧葬消费形式与我们推崇的坚持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生活观相违背。

  倡导低碳丧葬消费,重在全社会树立文明节俭的消费理念。第一,倡导节约光荣的理念,营造节约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等媒体做好节约丧葬消费的专题宣传,告诫人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社会学者刘云德说:“我们的城市应该注重我们的环境,应该倡导一种节约型社会,使我们的市民知道节约是一种美德,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节约是一个道德问题,当每一个人都珍惜物质的时候,他就会珍惜生命,他

  倡导文明节俭的低碳丧葬消费还应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倡向逝者敬献花圈、播放哀乐、行鞠躬礼,摒弃烧纸人、纸马、吹喇叭等繁琐的礼仪;同时加强相关立法,填补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空白,建立更加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并加律宣传力度,让环保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对在丧葬中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不能姑息,应予严惩,从根本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倡导文明节俭的低碳消费,关键在于加强对殡葬市场的科学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对墓地市场的净化管理工作。首先,要严把广告关,从源头上摒弃那些有迷信思想残余的丧葬消费广告。其次,对于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民政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彻底根除封建迷信的“风水宝地”一说,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最后,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墓地合理定价,对因“风水”或其他不正当原因哄抬墓地价格的交易行为要及时查处。[5]

  总之,在全球都在提倡低碳生活的大环境下,不良丧葬消费在毒害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更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带来了灾难。只有树立文明节约的消费理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殡葬市场的管理,才能引导人们走文明节俭、低碳环保和科学的丧葬消费之路,才能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成汉昌,刘一皋.中国当代农民文化——“百村”调查纪实[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92-95.

  [2] 朱勇,马金生,肖成龙.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教育理论』如何培养与提高当前大学生体育能力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