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基于上述理论,我运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问题探究”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问题”的探究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探究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qbsic语言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说来,“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有专家说:“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让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这充分说明了在知识中注入“生命”的重要性。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经验和体验,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应该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设计出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问题”,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input”语句教学时,我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提出每次考试结束后,老师除了批卷,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统计学生的考试分数,你能不能编写一个程序来提高统计分数的效率,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呢?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这个程序要求只要从键盘输入任何一位同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计算机就能自动计算出这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再如,在进行编写收款程序教学时,我又针对刚刚结束的六•一活动(支助贫困学生大型义卖)为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次义卖活动中,由于我们没有收银机,同学们在买商品时经常要排很长的队,等很长的时间。你愿意为同学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吗?请你编写一个收款程序来帮助同学们解决收款这个实际困难。这样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层层递进,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适应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所提的问题太难,就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又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不用思考即唾手可得,又失去了问题设计的意义。所以,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完赋值和输出语句后,我设计了下面一组练习题

  “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就是围绕课标对“问题”的设计作整体的考虑。教师要在把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在设计问题是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小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题目,通过探究这些小的问题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让其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也同时取得相对强化的特殊成效。例如,在学习if语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输入一个年份,判断该年是否为闰年。在编写该程序时,首先要知道判断闰年的条件是:能被400整除或者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

  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让学生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如下程序:

  因此,对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开放性与封闭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教学中,封闭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有固定的条件、解题方法和明确的答案。反之,开放性则是没有确定的条件、方法和答案。如果说封闭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那么开放性的问题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从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发散性思考,答案不要太死,思路不要太窄。面对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够得出一个自己的答案,可能深浅有别、繁简各异,但是每个人都能从思考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讲授《复杂的条件判断》这一节课时,我设计这样一道编程题“新年快要到了,聪聪准备去商店买一些贺年卡送给老师和同学们,商店正在促销活动,活动规定:购买10张贺年卡(包括10张),每张价格为0.5元;如果超过10张,每张价格为0.3元。”solo(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理论认为各结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1)单点结构(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层次的学生会编写出如下程序:

  (2)多点结构(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层次的学生会编出如下程序:

  此外,还有关联结构(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层次的学生和拓展抽象结构(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层次的学生。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浅论英国绅士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教育理论』浅析中职学校图书馆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