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每年“五一”,劳动模范(以下简称“劳模”)都会成为一个关键词,其先进事迹在媒体上被广泛宣传。从1950年开始的劳模评选制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劳模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学者、运动员、企业家、进城务工人员等,但国企工人仍然是其主体,也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劳模形象。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看到对工人劳模的报道,仍集中在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不怕困难、为了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等优点上。

  查阅以往文献,对于劳模的研究并不多见。许多文献都以宣传报道为基调[1][2][3],但也有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我们有所启发。游正林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国企职工如何看待延续几十年的劳模、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4],并对其进行了制度性分析[5];张婧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中的单位为背景,分析了劳模在道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所处的尴尬地位[6];齐燕庆则关注劳模的荣誉地位如何取得,以及这个荣誉对劳模社会地位的影响[7];宋静借鉴职业生涯研究方法,探讨了劳模在工人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及其影响[8]。

  以往对于工人劳模的研究多涉及工人如何认识劳模,但忽视了劳模自身的真实感受。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工人中的精英,他们如何看待这个转变?这个转变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劳模本人,他们如何看待自我?是否认同这个称号?米德认为,自我具有结构性的特征,“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9]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10]。身处社会转型期,工人劳模的自我认同如何?为了探索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根据本研究的主题,笔者选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六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①,进行了多次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他们在获得此项荣誉之前,已经多次被评为基层劳模。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经历和心理状态更具有典型性。

  个案一hc:男,40岁,,专科学历,技师,在某省石化分从事一线工作,职务为班长,200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二zh:男,39岁,,初中学历,高级工,某分局火车司机, 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三wz:男,42岁,群众,学历初中,技师,某省建筑焊工,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四yfs:女,39岁,,初中学历,技师,某省纺织厂工人,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五hjx:女,40岁,,初中学历,技师,某省纺织厂工人,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个案六gs:男,46岁,,初中学历,技师,中石化某下属企业设备维修工,2001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第一,依据本单位、本系统对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工作出色的人可能会脱颖而出。比如在纺织行业,看规定时间内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交通行业,看安全运行的时间与里程。

  第二,通过省、市的技术比赛或劳动竞赛取得好名次来崭露头角。比如,有位劳模就是参加省技能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当时全总文件规定,第一名即可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他因此很自然地成为了全国劳模。

  第三,带领工人攻克难关,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经费,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可能当选。如果本身技术过硬,工作水平突出,同时又有一些突出事迹,比如排查危险,在危险出现的时候奋不顾身,则评上的可能性更大。

  要注意,在评上“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前,这些人必须是本单位或本地区的劳模,

  能越级评选。一般来说,必须先是省劳模,才有资格参评全国劳模。甚至有些地区还规定,必须连续三年被评为本单位劳模,才有可能参评上一级劳模。所以,在获得五一奖章或全国劳模之前,他们至少已经多次被评为基层劳模了。全国劳模hjx向我提供了一份她的荣誉清单:1991-199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厂先进者;1993年被评为厂标兵;1994、1996、1998年连续三届获得厂十佳青年称号;1994年被评为本地区青年岗位能手;1995年被评为厂新长征突击手;1995、1997年被评为产量状元;1998、1999年她所在的岗位被评为授予厂青年文明号;1998-200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厂劳模;1998、1999年被评为全省青年岗位能手;1998年被评为本地区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据笔者了解,几乎每个全国劳模或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都有一份类似的清单。在他们获得最高称号之前,已满载荣誉。从企业的劳模到省部级或级的劳模,难度越来越大,称号的份量也越来越重,只有少数职工才能获此殊荣。

  对受访劳模来说,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并不在意料之中。因为整个评选过程,要看工会或单位上报的材料,还要看当年全国的指标分配。上级还会到工作单位实地调查,同事和领导对他们平时的工作和为人的评价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劳模本人不参与也不了解这个过程。

  不可否认,能走到这一步,他们付出了许多辛苦。工作努力和责任心强,是劳模最着重强调的一条。这些劳模通常出身于工人或农民家庭,初中或技校毕业后一般是16-18岁,通过招工、接班等方式,进入本单位工作,至今已经有不短的工龄。刚进单位,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定型的时期,对工作还懵懵懂懂。父母或姐姐、哥哥等是他们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具有很大影响。几个访谈对象的父母也是单位中的劳模,这些直系亲属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除直系亲属外,这些劳模的“重要他人”还有师傅。进厂后,他们大多由师傅带领学技术。师傅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兢兢业业,也会在塑造他们的自我时产生很大作用。

  讲述荣誉的获得,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辛劳工作的动机很朴素。他们喜欢说,“怕被别人看不起”,“要给父母争气”,“要证明自己”,但有时候努力工作也是一种现实的衡量。zh就说:“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我们要出事故了,不仅单位损失大,个人损失也特大。我一直都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获得五一劳动奖章),那时候我想能把自己的活干好,能干得精一点。”yfs则直白:“产量跟奖金挂钩,说白了,也是多为挣些钱。”hjx表示:“产量高了,可以多拿奖金,有时候为了提高产量,我吃饭都不去食堂,都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机子。”

  以布迪厄的理论来分析,这些工人劳模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缺乏经济资本;不可能凭借“关系”走上管理岗位或找个更轻松的活干,缺少社会资本;本身学历不高,没有文化资本。这种境况下,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要想在单位站住脚,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辛苦工作,用出色的业绩来证明自己,一次次“劳模”称号的获得,可视为他们在不断累积自己的象征资本。而在这个过程中,劳模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期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上劳模后的自我成就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自尊对于人的重要性。能够成为省部级、级劳模的,可谓凤毛麟角,劳模本人及其家庭为之感到自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劳模非常看重获得这些荣誉后,家人的反应。比如,yzx说:“评上劳模,家里人也挺开心的。也是对他们的回报,不枉费他们对我的大力支持。”hc说:“家里人很开心,这是你工作的一个定位。我能做到这一点。”

  外在的种种力量也在建构着他们的自豪感,并且把他们同普通工人区分开来。他们有的成为了优秀青年代表、地方或全国代表,经常出席各种会议讲述自己的事迹。单位有时会把他们的照片制成发光标牌放在厂区内,大力向普通职工宣传劳模精神。在物质上,他们也可以享受一些更优厚的待遇,有些地区还出台了一些特别政策。

  zh:拿火车头奖章(铁路系统内最高荣誉)的时候,分到了一套房子,五一(奖章)的时候拿了4000多块钱,那个时候这钱挺高的。北京、全国其他地方,去疗养,玩了一个月。广州、深圳、香港也去过。

  业来讲,待遇是有的。比如从2000年以后,组织我们到各地去旅游、健康体检,两年一次,非劳模就没有了,这属于特殊待遇。还有一些奖励,评上劳动模范的当年,奖励一万元,企业自己给的。像我个人来讲,可以优先分房。一同跟我入厂的员工,他们可能达不到这个条件,我就可以。当上劳模以后,我在技术等级晋升上比普通员工强点,从中级工一下子到了技师。普通工人必须先是中级工,六年以后才能考高级工,我就可以不经过这个阶段。

  劳模能够享有普通工人一般不能享有的待遇,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在这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也跟单位或行业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比如,有的劳模一次性能得到近5万元的奖励,而有的劳模仅能得到工会系统的3000元奖励,再无其他任何特殊待遇。

  劳模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作者,至多在小范围内有些知名度。可一旦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后,一跃变成了地区、行业的公众人物。单位宣传,号召大家学习,走到哪里都有人关注,要去做一场场的报告,要去开各种各样的会议,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高大无比的形象。劳模在荣誉中挣扎,身体、心理上的压力都很大。

  zh:整天人家喊我“小劳模”,我特别不好意思,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无形当中施加了一些压力,领导也喊,有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都这么喊,浑身特别扭、不自在。

  有了这个荣誉挺开心,但有一种无形的枷锁,别人总把你当成一个参照物,比来比去。领导渲染我,说你(普通员工)这活都不愿干,看看人家zh,年夜饭都没赶上吃。别人老是跟你比,说你是劳模了,是我们的标准、我们的楷模,你都干成这样,我们又能干成什么样?后面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领导对你的期望也高,要让你带动其他人,要在各个方面都成为楷模。

  我的脑子经常绷得挺紧,头发明显比前两年掉得多。不是怕丢荣誉,关键是感觉好多人都看着你。你有什么事没处理好,别人都看着你,说你以前就是运气好,其实没什么能力。

  hc:比如说人吧,并不是天天都精神饱满,有时没休息好,但你是先进啊,要克制,困了也不能睡。有时候困到挤眼的程度,你站着都能睡着,但绝对不能睡。要睡就是违纪,从咱自身来说,就得提高要求。别人都在看着你呢。

  人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我比老虎还强,我没有打盹的时候,不能给这个荣誉抹灰。我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有千百种理由来辩白,但人说,你是劳模,咋还能这样?假如我以后不当劳模了,就可能对自己放松要求了。但我一旦有了这个荣誉,就没有解释的地方。解释什么?

  虽说评上劳模不是个人刻意追求的结果,可一旦荣誉加身,劳模的角色定位便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们的荣誉,虽然自己很谦虚,认为离真正的劳模还差得很远,但种种宣传活动、各种优待,既定的角色标准已经让他们身不由己。

  在被访者看来,所谓真正的劳模,要像“铁人”王进喜一样,道德崇高、不计较个人私利、事事领先、工作拼命,不仅要工作能力超常、还要在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这就是领导、同事、公众对于劳模的界定和期待。成为劳模之后,他们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也在根据泛化的他人态度来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似乎变成了一个符号。

  劳模小心翼翼、万分用心地在维护自己的荣誉,工作中务必要争先,道德上也不能有任何闪失。个人出现了问题,就是给这个称号抹了灰。他们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承认自己工作努力,确实付出了太多辛苦;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距离标准的劳模还相距甚远。他们经常说,“我们比以前的劳模差得太远,那时的劳模才是真正的劳模。”这样说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谦虚,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本能的抗拒。成为劳模意味着自己要变得高大完美,就成了万里挑一的典型,万众瞩目,这样的处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劳模全身心地维护自己的荣誉,他们清楚自己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整个单位、整个行业的形象,更怕因自己的过失或业绩不良,让大家质疑自己的能力,否定之前的种种努力。如hc所说:“你确实要小心谨慎,要不然你交待不了。跟领导、跟车间、跟厂里交代不了,也体现出你的无能啊。”尤其是在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劳模评选存在交易的情形下,他们更不愿意自己被归为那种类型的劳模。在访谈

  受访的工人劳模都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开始在国企上班的。在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以前的单位领导关心下属,对劳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虽然物质比较匮乏,可是工作氛围很好,工人干劲十足。

  zh:以前我们的效益蛮好的。我们的头对工人特好,知道疼工人,米啊、油啊、面啊过节都发,对管理层、执行层训得特厉害。这几年工人干劲不太高,能拖一天算一天。一天累得不得了,还挨骂,被罚款。

  wz:以前我们单位,假如你这个人做得很好,从工人到主任、经理,都会认可你的。以前有知识的这些人,跟现在不一样。比如,工人在干活的时候,他会去,也不要说帮多少忙,帮5分钟,就是1分钟也够了,帮你递个东西可以吧,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像我们单位,人家有文化的基本都不去做,他觉得给你递个扳手,有点掉身价。

  hc:以前,差别不是很大,干部的福利待遇比工人还差,就是这么要求的。比如,工人发工作服,干部不发,因为你不是一线的,但到节假日,都要到一线去。不像现在,工人一个月才拿2000块钱,领导一年拿二三十万,这都是小的。领导的最低工资是两个普通工人的收入,是我们的两倍。我作个简单的分析,我现在参作17年了,不算其他,基本工资1400;最普通的技术干部,他参作也就6年左右吧,就是1600。他的技术等级是工程师,我的是技师,就差不少,而且我的工资还要比普通工人多不少呢。

  当代国企劳模经历过国企的辉煌时期,也经历了90年代中期后的国企转型之痛。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工人的地位在逐渐衰落,干部与工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受访劳模在心理深处怀念过去。虽然建国后,就有干部和工人身份的不同,但以前工人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工人与干部的工资悬殊不大。在社会流动上,工人工作业绩突出,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向上流动,从岗走上管理岗。而现在,工人即便获得了级的劳模称号,想走向管理岗也相当不容易。一个障碍来自于身份制,正如一个劳模所说:“你入厂那天,你就是工人编制,想跨越这个很难。”另一个障碍来自于文凭限制。这批工人初中毕业以后,大都通过招工的方式进厂,或者技校毕业后进入单位。现在的企业尤其是国企用人,特别注重学历。这两个障碍有所勾连,在计划经济时期,技校(职高)及以下学历的人进入单位,所进入的是工人序列;中专以上学历的,进入单位就具有干部身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工人还有较大可能实现身份的转变,即使不能转变,工人在企业也是主人翁。但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后,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与干部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国企实行的年薪制让这种差异更加扩大,工人劳模深深地认可他们是工人阶层,对于身份的转变,一度充满希望,但希望的火花通常会逐渐泯灭。在访谈中,劳模的心态很复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很自信,毫无疑问他们是工人中的精英分子,但由于整个工人阶级的衰落,最精英的也直陈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劳动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贬抑,金钱和权力的价值凸显,对于劳模来说,他们很难突破工人身份的限制,而这个称号又给自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以至有的人对劳模称号产生了质疑:“要它有什么用?有它没它无所谓。”在访谈中,他们反复强调,“我不是你想象中的劳模,我跟他们(其他的劳模)的想法不一样。我很现实,在这个世界上,不现实不行。”总结

  国企工人劳模是劳模中的主体,近年来在评选劳模时,这个群体的比重在减少,但跟其他的群体相比,他们依然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社会上对劳模的角色期待,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新闻舆论对于劳模的塑造。一味地拔高,让劳模千人一面,仿佛他们都占有道德的制高点,工作上也无所不能。作为劳模本人,他们对这个身份的认同程度倒是一个问题。从受访劳模来看,他们在企业中缺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善于钻研、刻苦工作助他们成为了省部级、级劳模。相对于基层劳模、普通工人来说,他们是工人中最优秀的一分子。对于劳模来说,荣誉的取得虽然意外,但这表示自我

  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为了维持自我的尊严,证明自我的价值,他们努力按照社会对劳模的角色期待来行事。称号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我的束缚。当选劳模后,他们的带头作用被要求充分发挥出来,但身份制和利益分配的障碍使得他们的向上流动变得非常困难。泰勒认为,框架在生活中很重要,“当我们试图说明,在我们断定某种形式的生活确实有价值,或把我们的尊严置于某种成就或地位中,或以某种方式规定我们的道德责任时,我们发现自己就是在表达我称之为‘框架’的东西。”[11]社会转型期,劳动的价值在事实上遭到了贬低,社会对于成功的认定越来越趋于功利的标准,工人劳模身处其中,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他们所采取的框架是不清晰的,认同亦出现了无方向感。

  [6]张婧.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道德教育制度[j]开放时代,2007,(2).

  [7]齐燕庆.荣誉地位的取得及其演化——一项有关劳模的调查研究[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1996.

  [8]宋静.从个案访谈看工人劳模的特征及性别差异[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2003.

  [9]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浅谈教师信念 教师教学之路的启明灯

下一篇:『教育理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培养高素质教员队伍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