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论文摘要】当代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投资和开发,甚至认为智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孩子的一切,把智商看作是孩子成才的唯一条件。而过分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信心”、“乐观”、“毅力”、“兴趣”、“与人合作”等非智力范畴的情商对孩子学习的巨大影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高中生约为18.8%。可以说,学生的情商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极大。关注学生情商培养,树立学生健全人格,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

  当代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投资和开发,甚至认为智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孩子的一切,把智商看作是孩子成才的唯一条件。而过分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信心”、“乐观”、“毅力”、“兴趣”、“与人合作”等非智力范畴的情商对孩子学习的巨大影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高中生约为18.8%。可以说,学生的情商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极大。关注学生情商培养,树立学生健全人格,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情商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首先要学生明白:人生在世不能事事一帆风顺,样样顺心。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称心,抱怨、忧虑是毫无用处的,不妨面对现实,坦然接受它们。比如在考试时遇到难题,心慌只会让自己更加于事无补,可通过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潜意识里为自己暗暗加油。还可以通过暗示松弛、肌肉松弛、想象松弛等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其次,合理宣泄,释放感情。心理学所说的宣泄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挫折和不幸,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疏导就会消沉甚至于会致病。宣泄的一般方式如大哭一场、打场篮球等,也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倾诉,从他们那里得到安慰。正如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第三,寻求帮助。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妨向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寻求帮助,不仅能得到安慰,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对有效控制不良情绪,收到很好的效果。

  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写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提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大有作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愈加认识到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因为现代社会,信息广,变化大,机遇多,节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广阔,风浪就越大;成功的机遇越多,受挫折的次数就越多。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能承受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挫折考验,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忧郁,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诺贝尔说:“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唯有备足资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与平等竞争,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学习和工作,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长久而艰辛的过程,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外,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志向。一个人“常立志”,还是“立常志”,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强弱。立志就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与自己的主观条件确定自己奋斗目标。志向能激发人的热情,增强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和决心。立志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使人的志向与实际的活动密切统一起来。但光有志向是不够的,要想成功,不仅要下定决心确定目标,而且要有达到目标的信心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古人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决心越大,信心越足,恒心越持久,就越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所以,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首先要学生立志。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其次鼓励学生树立达到目标的自信心。要让学生能自己认识到,只要我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当然,有了志向和自信,还必须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中,恒心更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有恒心,就是有学习毅力。如果缺乏恒心,半途而废,就将一事无成。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凭借顽强毅力,最终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事例,比如:中国的张海迪、美国的盲女作家海伦、四岁就双目失明的印度前教育部长塔哈等,学生可从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中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意志。

  总之,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决心,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一节日本语文课对我的启示分析

下一篇:『教育理论』小学语文阅读试题的最新出题规律分析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