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方法,对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收集了环境教育资源信息,并提出了使用这些环境教育资源的几点建议。

  环境教育资源指对实现环境教育目的有利的一切因素,根据环境教育资源的特点可以把它分为显性环境教育资源和隐形环境教育资源[1]。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红树林及其生境为目的的世界重要湿地,环境教育资源丰富,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好场所。2006-2007年在海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hsjg0626)的支持下,我们对东寨港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准确掌握保护区范围内环境教育资源的情况,为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支撑。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0°32′—110°37′,北纬19°57′—20°01′,即海口市美兰区的三江镇、演丰镇和文昌县的铺前镇、罗豆农场的交界处,在海口市境内。其于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批准成立,是我国建立最早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5400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岸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主要的红树植物有16科34种植物,其中天然分布的红树植物有红树科的红海榄、海莲、木榄、尖瓣海莲、秋茄、角果木,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树,大戟科的海漆,使君子科的榄李,棕榈科的水椰,梧桐科的银叶树,卤蕨科的卤蕨、尖叶卤蕨,玉蕊科的玉蕊,夹竹桃科的海芒果,锦葵科的黄桂;保护区建立后,又从文昌、陵水、崖县等地引进楝科的木果楝,使君子科的红榄李,海桑科的海桑、杯萼海桑,红树科的红树,茜草科的瓶花木等,种类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的80%以上。其中我国二级保护植物:海南海桑、拟海桑、红榄李;三级保护植物:水椰、木果楝,均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另约有底栖生物152种、鸟类159种,其中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琵鹭、黑嘴鸥、海南虎斑鸠、小苇千干鸟等,被称为“天然养殖场”和“鸟类天堂”[2][3]。

  2006年7月—2007年9月,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41名师生参加的6个调查小组,先后到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内北港岛片区、演丰片区、三江湾片区、塔市片区、曲口片区进行实地调查,先后到海南省林业局、海口市林业局、东寨港自然区、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查阅文献,收集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的信息,并进行整理[2]。

  维管植物96科246属317种,其中红树植物26种,半红树植物7种[3]。北港片区为红海榄群落、河港片区为红海榄+角果木群落、三江湾片区为海桑+秋茄群落、演丰片区为木榄群落和海莲群落、塔市片区为红海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曲口片区海莲群落。

  底栖动物68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甲壳动物19种;鱼类55种;两栖动物3种,爬行动物2种,鸟类111种,兽类3种[3]。

  3.1.2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隐形环境教育资源主要有:保护区专家的工作经历、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相关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属地管理人员工作经历、周边社区群众的生活经验。

  3.2.1调查结果表明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以用来开展认识环境的教育;从这些资源的变迁又能够了解到当地发展的历史,其中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用来开展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教育[4]。

  3.2.2保护区多年来一直与华南植物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南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培养起一支专业技术队伍,黄仲琪、李华亮、袁锋等熟悉东寨港保护区情况,又具有丰富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是在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难得资源。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有一批教师长期以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为背景,积极在大学生、中小学生、社区群众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经验。保护区周边的北港社区、河港社区有一批群众已经认识到保护红树林的重大意义,他们积累起来的关于人与红树林关系的生活经验也是难得的环境教育资源。海口市美兰区原区委书记、现海口市副主任胡德志同志长期关注红树林,倡议、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其了解、熟悉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情况,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名专家型领导,是难得的环境教育资源。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作为红树林及其生境的保护地、科学研究基地、鸟类迁徙路线、旅游景点已经被人们重视,附近中小学偶有到此开展郊游、认识红树林等环境教育活动,但是相对于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所具有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来说,这样的低层面环境教育明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认清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5]。

  环境教育资源包括显性环境教育资源和隐形环境教育资源,通过调查发现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隐形环境教育资源主要是各类人员的生活工作经历。以往大家注重的是显性环境教育资源,忽视了隐形环境教育资源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观念的限制,看不到隐形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利用这些隐形环境教育资源了。从现阶段以“为了环境的教育”出发,显性环境教育资源明显无法承担此重任,必须加强各类环境资源的开发,以满足环境教育的需要[6]。

  作为环境教育组织者一般都了解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利用环境教育资源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这个规律。只要我们把教育目的确定了,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可以服务于这个教育目的的环境教育资源[7]。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一个国际性非环境保护组织,既有在世界各地物种保护的工作经验,也有在世界各地开展环境教育的丰富经验。在中国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之前,已经与教育部、英国石油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8][9],把它们多年在世界各地开展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带到中国来。建议各学校积极主动与它们联系,获取环境教育信息,学习开展环境教育的成功模式,特别是学习它们开发利用地方环境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加快中学生物课程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1]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9-169.

  [4]黄宇,田青,郭玉峰.学校中的环境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7-95.

  [5]徐美,刘沛林,申秀英.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环境教育发展创新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45-149.

  [6]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43-44.

  [8]易进.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学校环境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07,9:57-58.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浅谈寓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于每一堂文献检索课

下一篇:『教育理论』试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与规划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