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群众体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内涵入手,对原有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转型期)党和建设的核心任务。但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指实现社会的经济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群众体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就是强调以人民为主体,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为目的,以为群众提供服务为中心,充分体现群众体育社会化、多样化、科学化、生活化的特点。
和谐即“事物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的内核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要求。
现代社会服务正在走向体系化,完善化,当下的中国社会,社会服务不能说没有,但不周全、不合格、既不系统、更不完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中得不到热情周到的服务,甚至得不到应有的服务。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2.2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健身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一是数量不足,覆盖面不宽;二是社会化程度低,治理结构不完善,活力不足。
2.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在一些商业性健身机构中出现了不少以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在现阶段的全民健身体育建设中,应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现实,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为基本目标。注重更加广泛领域的公开并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发展的差距,以服务对象的全民性,分享发展成果的广泛性为基本取向,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面向全体国民,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体育需要的“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和谐社会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它是以人的由衷的、自觉的行为为根本要求的。群众体育以其健康有益的活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群众体育工作要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就必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和四个重点: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提高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水平,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科技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快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就是如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科技行动计划,提高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水平。
我们必须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思想,转变群众体育服务的发展观念,改进服务条件,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全民健身服务的质量,为确保全体国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即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下一篇:『教育理论』把网络引进习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