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新奇而又多样化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然而人们生活却并不是很幸福,内心往往充满了寂寞与苦闷,甚至有些人竟然走上了不归路,他们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这样的案例屡见报端,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正如王连生所说的:“人毕竟是人,不管人类科技文明再如何发达,人还是要过人的生活,而非过机器人般的生活。所以不论今日或明日,新世纪人类社会的文化危机重重。”这正暗示新时代人类多元开放的文明社会存在着文化失调的危机,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怀疑。而生命本体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展开的根本前提,没有了生命本体,其他的一切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而要调和文化,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生命价值的一种途径便是人文教育,这也正是人文教育在科技文明新时代的角色写照。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种高素质人才是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而人们受教育的核心系统是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便承担着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了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人文教育的概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关于“成人”的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和希腊的“七艺”教育传统中就已有体现。关于“成人”的教育,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面对上述三种人文教育概念的表达,这里将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位于第二种,即人文学科教育。

  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而人文科学则通过人的内心的体验或理解以领悟丰富多彩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人文教育的四大学科对寻求生命价值的意义。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是人生的价值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哲学有许多分支,对近代以来人类的精神危机较早发难的是现代兴起的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主张从生命本身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目的,它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都有质的共同即人性,而人与人的不同只是量上的差异,因此,我们自身生命的价值可以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体现出来,决不能认为自身生命毫无价值可言。生命哲学,其核心思想是“竞争”,它总结的是生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教导人们认识环境的“残酷”而通过改进自身去适应和改造世界。

  而存在哲学家认为“人的存在表现于时时刻刻可能产生的抉择行动,而它可以在每一瞬息间保存或丧失自己。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人只能在行动中,创造价值,实现自己”。这启示我们不要逃避心理上的危机,而要采取行动克服危机。

  文学可以说是“文字的艺术,人生的语言化,哲学的戏剧化,人生的全面探讨,”它不仅描述了人生,而且还批评和塑造了人生,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著把人类的生命历程缩影到了一个个小舞台上来演绎,把人类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享受文学作品语言美的同时,我们更要思索其内在的人生启迪,以丰富我们的灵魂,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现实生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避免心灵的空虚和孤独。

  文学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表征,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首先表现在文学是人类一种生存方式的确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文学的核心。文学不仅是作家自身的一种精神表征,更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把握、一种表现。文学依其形象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在这种精神世界中,它象征性地回答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为人类找寻到灵魂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从而使人在文学的精神世界里,超越尘世的繁杂和喧嚣,使人得到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皈依。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家园,不仅体现在人的生存需要,而且也体现在对人的灵魂归属的寻求与呼唤,特别是当人类的精神遭遇危机时,人类的生存遭遇困境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现代理性和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这一难题,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其重要旨归就是回到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探究解决的路径。此时,文学作为人的灵魂家园的精神品性就再次显现出来。

  人类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吕激对艺术的探讨是在美的范畴下进行的,他在《美学概论》中谈艺术时说:“物象能为美的观照之准备者,是为艺术”,“美为物象之价值,乃其物象为一种精神或生命象征时始成立。物象之所以为美,不在其自体,而在其所表出的生命价值。”我们可以说艺术的本质是生命的表现,艺术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它的最高宗旨是个人的幸福和有充分价值的生活。艺术的对象是人类真实存在的现实,是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意义、具有丰富审美意义的生活,艺术世界的核心是美,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还是文学艺术,都是要通过不同层面的介入,使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快乐。艺术使我们从审美情趣层面上升到人性体验层面,在我们获得人性体验的过程中,主体把自身与审美的对象联系在了一起,达到物我一体的浑然境界,形成了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状态,其真实情感得到释放,自我印证不觉而成,呈现了自我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艺术作品的美是人赋予的,其中当然包含着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在人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中,人类道德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通过作品的呈现而深深影响着欣赏主体,并潜移默化形成人的品格。

  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只有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人才能主动并且很好地适应纷繁变化的外部世界,而不至于在心理上产生空虚感和怀疑生命存在的价值。就如徐又光教授所说的:“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而当前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本末倒置,仍然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价值。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科技文明占主导的当今时代愈发凸显。为解决科技文明占主导的时代里,文化失调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文化整合的教育道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这其中有其道理,而笔者认为进一步探讨人文学科自身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传递人文文化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郑晓江.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1(2):1~6

  [8]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浅谈教师劳动价值论

下一篇:『教育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钳工技能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