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知道,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思维,使思路更宽,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习引入情景,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生动形象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通过开设事件评析、举办知识竞赛,查找自己和别人的缺点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在教学中,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1.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线.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参与者小组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6.让学生上讲台按自己的想法讲思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把评价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做到双向沟通,积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具有科学性、梯次进行的问题,课堂讲解、总结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抓精华、讲精彩,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辨论,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辨论,用行为实践,使静态的、抽象的道德意识具体化,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后尽快疏理,课下实践参与,明白是非正义。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评判,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试析关于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

下一篇:『教育理论』课堂需要和谐、探索、创新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