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论文摘要: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场跟随时代脚步向网络蔓延。因此,研究如何抢占网络文化舆论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今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国内学者对现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入手,通过介绍sns网站的涵义及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关于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当今,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已被不断深化,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校园文化生活的组织倡导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等,工作方式实现了从“保姆型”到“服务型”的过渡。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愈来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逐步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战场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向网络。由此可见,研究和探索如何有效地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对于当今的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种基于p2p传输技术的新兴网站在21世纪以后得到飞速发展,这就是sns网站。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sns网站愈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阵地。

  sns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英文缩写,中文即社会化网络服务。它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伦格(stanley milgram)提}¨的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separation theory),即在人脉网络中,如果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人,最多只用通过六人就能够达到目的。

  自从2003年第一家sns网站friendster在美国诞生至今,sns网站以蓬勃之势席卷整个互联网,facebook、myspace等新型sns网站早已风靡全球。我国sns网站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8月,第一家中文sns网站两位斯坦福毕业的海归精英刘健和饶磊模仿friendster模式创立。此后,在myspace模式的影响下,碰碰网(pengpeng,com)、、uu地带(uuzone)、猫扑(hi.mop)、网友天下(wangyou)、豆瓣网(douban)、魔时网等sns网站相继面世。在先后经历了friendster模式与myspace模式后,我国facebook模式的sns网站逐渐主流化,比如人人网、开心网、占座网、底片网、花名册、亿聚网、一起网,蚂蚁网等。其中,人人网是我国第三波sns网站浪潮的佼佼者。

  互联网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青年学生们的关注点在网上且兴奋点同样也在网上。他们热衷于通过网络来展现自我、表达诉求、交流情感,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辅导员单纯地依靠传统工作方法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疏导思想、开展教育明显不足,这就意味着之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在这种客观现状下,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尽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它的教育阵地仍旧比较单一。1994年,互联网全功能接入中国,高校bbs在90年代中后期率先发展。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有校园bbs,甚至还有许多高校没有任何可供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高校或地区自建大规模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这种客观现状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

  这些年,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娱乐社交sns网站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娱乐的首选,曾经一度风靡大学校园的高校bbs人气逐渐下降,从而导致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局限,难以达到教育部高教司2006第16号文件中指出的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的主题教育网站的要求。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每天都在使用网络,浏览新闻、登陆形形色色的网络社区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也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他们在网络上有着自己的朋友圈,且和各自的同学分散在各种sns网站上。大学生上人人网、开心网以娱乐和交友为主要目的,而最令大学生关注的,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学业、就业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需求进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割裂的,必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覆盖到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比如在之前将现实班级建立到网络中的基础上,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开通推广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网络博客、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紧扣教育教学的主线,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切入点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浅析一种基于手机蓝牙的多功能教学辅助系统

下一篇:『教育理论』试论篮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