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理相生 除了充斥于全诗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广阔时空时所生发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浩叹。但这种浩叹却并不伤感,因为诗人明白: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从滚滚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美好的感情得以同长江明月一样得到了永恒,这分明体现了初唐诗人那种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初春的吟唱”。
1.认真诵读全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整理下来。
2.反复诵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并读出情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想象、联想形成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基础知识并交流自己的初读感受,每个小组最后形成展示成果,选出一名代表在班内展示,其他同学有选择地加以记录。
在《春江花月夜》中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请以“月——情之寄托”为题,结合自己了解的关于写月的诗歌,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并试着结合自己的感觉朗读相关诗句。
师:大家的感觉非常敏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写景、抒情、阐述哲理方面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那么就一起走进《春江花月夜》去品味其中的景、情、理。我们先从哪个方面开始呢?
师:实际上我们从哪一方面开始都无所谓,刚才我听说“情”的同学比较多,那么我们就从“情”开始吧,大家再一次将全诗齐读一遍。
师:接下来大家认真品读诗歌中的文字,每个同学至少选择一处想象联想,认真品味,看看这些文字是如何传达感情的,把你的心得写在相应语句旁边。
生:“斜月”“落花”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活力,因而传达了凄凉的心境,由此可以想见由于长期思念而不能相见,游子、思妇内心落寞的感觉。
生:首先看“闲潭”,是安静的水潭,这就好像是游子思念的温暖的家,而“花落闲潭”恰恰表达了游子与思妇团聚的场景,这与后面的“可怜春半不还家”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思念之深、之重。
生:“徘徊”一词不仅写出了思妇因思念而坐卧不安的情态,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对远方游子的思念。
生:老师,我们组有个问题,“此时相望不相闻”中的“相望”如何理解?游子、思妇他们天各一方,肯定是“望”也“望”不见,为什么还要“相望”呢?
师:可能大家还会想到相关的诗句,课下可以整理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同学鉴赏出来的思念之情都和什么有联系?
师:因此,我们可以把思念之情可以概括为“月下之情”。那么下面做一个小练习,大家自由选择描写游子或思妇的文字,抓住具体词语,联想想象,描述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抬头,望月。远方的你可曾见到这月?谁第一个站在江边呼唤心中的她的名字?谁又第一个在月下轻轻地呢喃“想他”?无数的游子,无尽的思妇,代代相随,思念如江月绵绵不绝,与宇宙生死相随。
月光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远方的你,记住有我在想你。江边的树啊,谢谢你们替我留着思念,使我不至沉入这江底。
生:转身,感觉不到你的温度,就这样在梦中惊醒,抬眼望见,窗外一树月光。搭在床边的衣,依旧是你喜欢的样子,你说过那样的我如同《诗经·月出》走出的人,笑着回望,却只在昏黄的铜镜里,看到一个消瘦的脸庞。光如水照亮了一室,让最隐秘的悲伤无处可藏,我以为我把对你的思念藏得那样好,却没有料到,压于心底就生了根,为你串起的帘,为你浣洗的石都刻上了欢乐与忧伤。……
师:通过分析月下之情,至少有两点需要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第一,要从具体文字入手,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内容;第二,诗中的景物或者扩大开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景物都渗透着主观的感情,要由景悟情。我发现,大家刚才的分析都集中在了诗歌的后半部分,那么诗歌的前面有没有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呢?大家认真讨论、交流一下,然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