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论文联盟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经十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异化现象”,也就是基础教育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或者相矛盾的现象。下面就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几种典型的异化现象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关注。
1、异化现象之一:“硬件建设大投入”与“应用效果低产出”,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产出与巨大投入不相匹配,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窥见一斑。2002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208亿元,比2001年增长10.6%。2003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总投资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硬件投资比例达到70%,软件投资比例达到22.4%,服务投资比例达到7.6%。2004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总投资突破250亿元。据计世资讯研究(ccw research),2005年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为272.6亿元,增长8.7%,2006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299.4 亿元,2007 年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达到336.7 亿元。近六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总投资达到1592.7亿元,因此有人形象地把我国教育信息化称为“千亿工程”。
教育信息化总的投入很大,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投入也不小。这样大的投入当然要讲求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一方面要呈现在普遍的应用上,即教育信息化环境、设备和各种资源要处在一种高效使用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上,要在重大事项上有所反映,要在服务中心工作中体现效率。从基础教育信息化应该产生的效益的这两个方面来看,当前遇到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等问题。基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同时教育信息化投入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也有了明显放缓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批量采购后,由于缺乏应用的亮点,缺乏需求,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投入。有人针对此类现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降温以及遇到瓶颈的观点。
2、异化现象之二:理论上的高作用与实际上的低应用,实际上就是信息化建设与学科建设脱节的问题,这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经过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绝大部分城镇中小学,基本完成了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建设。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理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该步入“应用(applying)”、“浸化((infusing)”、“整合(integrating)”阶段。然而在不少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还是游离于学校主流工作——课堂教学之外的一项附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科建设关系并不密切,只是在生活管理、食堂用餐、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在其应用上没能形成普及态势,各种试验性的尝试也只是产生局部成果,没能形成规模效益。
3、异化现象之三:预期的集约型效果与教育信息化的粗放型发展,也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的问题,这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由无到有,由局部到全局,由简单应用到深化应用的过程。大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表现出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教育信息化应用不到位,小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表现出的问题更是形形色色,但总的来说还是应用落不到实处。现在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缺乏持续运行的机制和动力,建设时有钱、有人管、有人过问和关心,投入使用后却很少有人使用,甚至根本就没有人用,也没有人管理,更没有人维护和更新,甚至运营所需要的经费(例如设备和软件的升级、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等)都没有着落。立项轰轰烈烈,结项冷冷清清,交付使用以后无人过问效果如何,更别提评价反思、再提高,这离基础教育信息化要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
4、异化现象之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人才的“泛滥”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不仅极大地拓展基础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性、趣味性、个性化等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还促使基础教育体制、结构、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发生重大变革,使基础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实际的情况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方面与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社会不相适应;不仅在质量上不符合要求,数量上也离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去甚远。但同时社会上又表现出“人才泛滥”的现象,经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处于惶惶之中,不是不需要,而是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太少,导致出现“人才过剩”的局面。当前信息化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1)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 管理体制不顺,数字化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教育信息化效益不高;
基础教育信息化“异化现象”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但归根究底是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观念落后;(2)基础建设上,进展较快但利用率相对较低;(3)师资建设上,能坚持培训,但在质和量方面令人堪忧。
基础教育信息化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针对“人”的伟大工程,它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率,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但在这样一项大的工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类问题,以致阻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有效发展,所以要将基础教育信息化贯彻下去,不仅仅是认识到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下一个教育论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黑龙江省试验区试验工作阶段总结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