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也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偏差。一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二是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解读”,致使语文教学走向了“自由化”的深渊;三是学生对问题认识上“过度”,使得有些解读走向了文本价值的反面。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正确地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
当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违背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而是“首席”顾问和代表,要起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线.紧扣文本,让“多元解读”在尊重中自然回归
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而有效的多元解读首先要与文本主旨相扣,挖掘出文本背后潜在的思想、力量和情感,找准多元解读的切入点。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解读时无论是怎么“多元”,它总有一个界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一千个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我们应该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因此在实现文本个性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对文本主旨的正确诠释,而不是一味地肯定、赞扬!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对文本“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会让语文阅读变得更加空灵与鲜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只有正确把握好多元解读,才能使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尽情绽放个性风采!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