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应用极其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的疏导点拨、精心设问、例题示范、演示操作等,称之为“引导”;而学生的尝试练习、自学、回答教师提问、研究、讨论、实践操作等,谓之“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驾驭好“引导与探究”,就不能简单机械地来处理这两种活动,而应十分注重两者间的作用与联系。
首先,“引导”要恰当。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不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实施恰当的引导。
1.在教学的关键之处加以引导。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难点。例如教学正反比例概念时,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2.在抽象概括之处加以引导。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实际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不同的两种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关系。
3.在知识内在联系处加以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旧知识联系处加以引导,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好基、辅好路。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依照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把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其次,在“引导”中激发“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仅要给学生指点思维的方向,更要创设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发”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浓厚兴趣。
1.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一位教师教《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后,要求学生讨论;“鹬、蚌被渔人捉去之后,它们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思考后,有的说它们互相埋怨;有的说它们怎样后悔;有的说他们怎样逃走等。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2.制错。就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示错例,让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出错原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错例;54之后,要求学生改错,分析错误原因。
3.创难。教师在某节课或某段知识讲解前提出难题,把它做为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能经常保持一种学习未完成感,“探究”之积极性就很高。
4.求变。就是教师通过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改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调整和组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熟悉的知识换角度提出问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5.留尾。就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体系,承上启下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探究欲望。
第三、在“探究”中加以“引导”。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又能使他们感到明确的“探究”目的,树立成功的信心。在探究中加以引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为学生“开路” 、“平坡”,力争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较高的效益。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