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面向21世纪,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在九届会议上又明确提出:“科技、文化、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初步的科技知识和能力是基础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实施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就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探索科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新生事物接受快,是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期。但由于受地域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师生中还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科技高不可攀论,认为搞科技是专家、学者的事,与已无关,一般人学不通,弄不懂;二是科技无用论,认为农村、农业与科技无缘,不需要科技知识。

  总之,科技教育普遍受到忽视。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农村跨世纪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从美国的“比尔.盖茨”现象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体会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也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就一贯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力”的观点,未来的祖国建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3、******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这一论述是对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正确定位。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从而揭示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弘扬与普及的重要性。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劳动中体现出来反映客观规律的经验和知识。科技教育就是用科技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发展学生的科技潜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开展科技教育的研究,就是积极探索学生的科技素质如何在最佳的教育影响下,形成新质,逐步提高;探索如何把科技教育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达成教育的最佳状态。

  1、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认识和把握当前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特点,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促进教育工作者育人观念的转变,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力”、“科教兴国”的教育思想,提高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效果。

  3、通过研究,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多途径、多层面开发学生科技潜能,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1、科技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是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关键。

  2、在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不断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途径,改进科技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科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即“在环境课程中陶冶,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学校环境中有着科技教育不可缺少的大量的非学科体系的知识和经验,诸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等因素。这种教育氛围----环境课程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优良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开辟了“小牛科技园”,配备了标准微机房、自然实验室、标本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为正常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硬件。现今微机上机率达到了规定要求,自然实验开出率100%,使得科技教育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为改善科技教育硬件、学校还开辟了校内外实验基地,如养鸡场、养殖场、小植物园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科技活动的乐趣,看到科学技术的价值。

  ②设立报架、画廊、开辟科技角,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增进对科技事业的思想感情。

  ④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结合有关节日,如植树节、爱牙日、爱鸟周、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科技氛围。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来承载,与环境课程相比,具体而有形,对科技教育的实际操作十分有利。

  主课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科技渗透应在不破坏课程知识体系情况下“点到为止”,切不可长篇大论而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找准结合点能提高渗透的精度。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国外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不畏劳苦、善于钻研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根据副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校把自编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加载到副课中,进行渗透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科技素养。许多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触发了创造灵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原六级一学生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证明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摘花或不摘花对块茎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摘花处理后块茎增产10%,从而获得了一项有价值的实用技术。

  开展科技活动是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发两个层面,做到两个结合,开展五种活动。

  开展科技活动重在增强全体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我们认为普及的同时,应该培养一批尖子学生。因此,学校的科技教育是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普及层的教育,动员全体师生参与,重在激发兴趣,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会背景氛围等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开展科技活动必须与学校实际、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种植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校园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调查报告为学校绿化工作献计献策,收效显著。

  ①实际操作。目的是变革活动对象,创造物质成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方面我校曾开展过动物饲养、植物标本制作,自然学具制作等活动。

  ③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校曾开展过“关于竹箦地区生态环境调查”、“校园及周边地区鸟类调查报告”等科学调查活动。

  ④开设兴趣小组。开设科技兴趣小组有助于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的提高。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原理。

  ⑤制作科技版面。研究性学习版面是学生通过自己平时的调查研究并把数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成课题性科学小论文的版面。通过版面把学生的科技小成果一一展示。使其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1、文献研究:对近几年来有关科技教育工作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了解目前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农村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优化科技教育效果。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5、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成立课题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操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基础教育』浅谈幼儿艺术教育

下一篇:『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