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不像传统的课程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预防或矫正心理问题为宗旨。通过心理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主要的是保证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本文分别从体验式教学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步骤、设计、注意事项方面谈“体验式”教学如何让心理健康课堂更精彩。
小学生大多处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之间,跟幼儿期和青春期的快速变化相比,此时儿童身高体重稳步增长,各种组织和器官也进一步成熟,尤其是大脑重量逐步接近成人,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
伴随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心理有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注意的有意性进一步增长,注意品质明显提高;感知觉的各个方面继续完善,观察力水平不断提高;记忆的有意性、意义性和记忆策略都有明显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仍不够高。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更加丰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体系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化和深刻化;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进一步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又称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入手,以“活动”和“体验”为核心,因此它的特质决定了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必然性。其实施过程就是发现和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互动,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体验贯穿整节课堂;以交流分享为契机,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归结体验效果是学生经过前几个阶段后的总结,一般采用学生自我评述、学生之间评述和教师对学生评述的方式进行。
《相信自己为自己喝彩》是一节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为目标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属于励志心理辅导专题。下面笔者以本节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体验式教学在本节课中的实施情况。
设计体验活动是指心理教师有针对性、有方案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宜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游戏或情景体验。例如,设计“一分钟鼓掌”游戏:先让学生分别猜测自己一分钟能鼓多少次掌,接着计时并让学生开始第一次鼓掌。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实际鼓掌的次数后,宣布第一次鼓掌实际用时半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鼓掌,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给自己积极的信念,相信这次鼓掌次数可以更多;二是把自己最佳的水平发挥出来。当学生汇报第二次鼓掌次数后,再宣布实际用时28秒。通过设计生动有效的体验游戏,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充当“摄像机”的角色,仔细具体地记载情境活动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发生了什么”指的是对活动过程中实际发生情况的具体陈说。讨论这一环节可以协助学生有条理地回想与教学目的有关联的体验。在“一分钟击掌”游戏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第二次鼓掌与第一次鼓掌相比,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发生”指的是关于在刚刚活动进程中发生状况的缘由的分析。它是对活动体验所做的合理解释。比如,“为什么第二次鼓掌的次数比第一次鼓掌的次数要多?”“你是怎么做到的?”等。
这一环节中学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积极的情感感受会唤起学生更大的热情。有的学生也会产生消极的情感感受,师生可以共同对这些情感感受的来源、强度进行分析,并适当引导,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从而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在“归结体验效果”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舞,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