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参加 体育 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
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常常把协调能力视为与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运动素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协调能力给予新的理解。如果说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着他们体能的高低,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那么,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因此,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是并列的两类运动能力。
1.一般协调能力。指运动员完成各种运动活动时的协调能力,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参加多种运动活动的重要基础。一般协调要包括反应能力、时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适应调整能力,以及协同
2.专项协调能力。特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其构成一般来说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但依专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乒乓球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及空间的感知能力等方面;集体比赛项目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则必须包括与同伴协同工作的能力。
1.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可塑性。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越高,可塑性越大,其协调能力就越强,能够更好地组
2.神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的数量。运动员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中,已有的动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能够有效地调节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配合工作,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
3.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活泼型心理特征的运动员,思维敏捷,学习欲望强烈,可塑性高,掌握动作快,协调能力则好。
4.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强弱,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显然都会对其协调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5.运动素质的 发展 水平。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对其协调能力有明显的影响。速度快、力量强的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新的技术和战术技巧。
1.配合练习法。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例如乒乓球运动员望左打右的滑板练习等等。还同时专门组织非常规动作的配合练习。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跑步;双臂下摆的纵跳等等。
2.变换练习法。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交替用左右手投篮、运球,或交替用左右脚踢球;交替在快速跑进或慢速跑动中跨过栏架;用不同旋转速度完成鞍马全旋;与不同人数的同伴或对手同场练习等等。
3.渐进练习法。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先做简单反应练习,后做选择反应练习;先做团身前滚翻练习,再做团身前滚翻接团身后滚翻练习等等。优秀运动员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到组合动作的练习等等,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4.加难练习法。加大练习的难度,让练习者在更为复杂的环境,更为困难的条件下练习,也是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栏运动员跨越高度不一的栏架;篮球选手饶过场地上设置的模拟防守者运球突破;下场地足球练习等。
1.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协调能力要从小抓起,要充分利用儿童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及运动器官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优势,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2.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要密切结合专项的需要,尽量在专项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组合、调整,借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
3.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应该安排在运动员的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状况良好时。例如,中小训练周期之始,或一堂训练课的开始部分。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