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的功能;同时,在协助学校进行管理与教学,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在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实践机会与平衡学生的情感,增强社交能力及锻炼学生的才干,丰富课余生活,更是起到了其他高校职能部门所不具备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高校社团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社团的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线)对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的老师指导制,各类高校的情况不尽相同。

  3)社团的档案资料保存不完整。由此造成社团活动成果不易保存,特色优势得不到保持。更谈不上总结、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认知规律”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与规律,它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还会产生的情感与意志。高校的学生社团开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认知过程,其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与依存性、冲动性与沉思性、辐合性与发散性等方面。因此,高校开展的社团活动既要符合学生(团体)之间个体间差异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社团)个体间相互协助的影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这正是分布式认知中的重要观点。

  目前的网络理论中出现了众多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除了结合上述的分布式认知的相关理论,还采用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分布式系统,从而使得本管理系统能够异步地(当然也能同步)为各参与社团活动的团体和学生提供相同或不同的活动资源服务;不仅能保持对学生所关注社团活动过程的记录;还能够感知学生在完成或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的状态与遇到的困难,并能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提示。

  异步化管理系统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策略的设计、支撑环境的设计、管理模式的设计、活动情境的设计等。

  本管理系统采用“任务驱动机制”(此处的任务即:各社团负责人与团委根据学校规定并结合自身情况所指定的本社团工作任务),为了帮助各社团成员更好地完成其任务,基于以上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异步网络化模型和系统结构与关系分析,设计完成了如下“高校社团管理系统”[5]。

  本系统主要以网站形式为本单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的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服务,通过互联网也为其他教学与管理提供示范、资源共享、评价、交流和协作学习等教学辅助手段和环境。考虑到使用本系统学生群体不同,将整个学生群体分为:注册和非注册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主要的区别在于享受的服务范围不同;

  扩展性:系统的设计既能满足当前教学课程的教学培训,同时为使系统可以应用于在将来其他教学培训课程,系统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系统在以后应用扩展以及系统升级容易实现;

  迁移性:由于系统需要在不同应用环境中进行使用,所以系统的安装和部署应该提供自动化的手段,同时对于系统的配置和维护应该相对简单;

  如今,随着高校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加深,其社团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各团委负责此方面的教师和社团负责人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等原因,在其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难度。而分布式认知规律和异步网络化系统则由于首先尊重参与社团活动的主体的主动性,并强调个人认知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协调等,从而会极大地增强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其次,也注重社团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重要作用,因此,根据分布式认知规律和异步网络化模型建构的高校社团管理系统更能符合目前的社团管理工作要求。本管理系统利用社团活动进行绩效考核,能够在促进社团成员自身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该系统建立一种相互分享、共同进步的关系。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高等教育』浅谈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下一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