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多元化和教育改革,各种类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对高校教学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波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生群体性事件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和校园文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以便应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

  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多元化趋势渐趋明显,社会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样,在高等教育战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特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会在校园内产生、积累和爆发。因而,各种类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甚至波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准确把握和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积极展开“五早”工作(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早解决),对于我们维护高校的稳定,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群体性事件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特点,如今,在新环境和多种新因素的影响下,高效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新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青年,渐趋网络化和泛空化,网络成为高校学生赖以生存的交流方式。因网络具有相当的自由性、匿名性和隐蔽性,利用网络发泄对、社会和学校的不满,或纠集群体性行为的联络手段,成为高校群体性矛盾表现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信息爆炸和电子化的时代,网络舆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的导火索。

  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和社会的动向和发展更为关切和敏感。由于学生群体自身思想不够成熟,又正值血气方刚的人生阶段,对于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容易走偏激路线,甚至有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蓄意利用。伴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信息化浪潮,高校一旦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便会迅速扩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势必在客观上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其向“危机”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若高校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前后能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解决和应对,积极地消除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能使“危机”向“转机”和“契机”方向演化,增加学校处理类似事件的相关经验,进而推动学校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个人在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某些现象或实际问题产生各异的思想观点进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高校学生身心尚未完成社会化,对待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理解不够客观和全面,

  如果不对他们某些偏激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及时予以疏导、协调,就会逐渐强化并凝结成矛盾,而难以化解,继而产生对抗,引发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其具有普遍的共性和特质,根据以往曾经发生过的类似重大事件等,可以初步推测出当前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认识和把握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成因,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维护学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提升自身对于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见能力,把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学校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的要求落到实处。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要求高校各级相关部门形成良性联动,共同构筑一道“预警→干预→善后”的“防火墙”。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便于及时预测和发现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和苗头或者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合理依据。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也有其可以把握的脉络和规律。若能科学把握这些规律,就能进行主动的、科学的预防和预警。为此,高校工作者提高自身见微知著的能力,平时注重积累,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的因素。对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改革及时公开、广泛听证;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波动,防止积怨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心智容易偏激的学生重点观察等。

  应急预案的制定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完善细节。切实保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有章可循、临危不乱,防止顾此失彼、指挥失调。为了检验应急预案制定得是否切实可行,需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机构、人员训练和演练,使其明确岗位与职责,增强彼此间的协作能力,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以检验预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并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切忌流于形式。

  首先,是要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分级负责与管理;组建一支由专业人员和学生工作者组成的工作队伍;定期对危机管理工作队伍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驾驭管理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其次,由专业人员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直接的、系统的咨询服务以及肩负对学生工作者及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最后,必须充分发挥一线辅导员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鼓励他们为心理咨询中心及时把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动向提供有效信息,劝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接受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的帮助。

  密切关注学生动态,保持信息灵通和畅通,可建立学生信息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尤其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动态,争取主动;针对学生近期关注的问题和事宜公开调研,主动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高度重视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及时给予解答;对学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机、隐患、矛盾和问题要能敏锐地预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学校生活要“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切实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

  加强学校保卫处、后勤集团、校医院等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组建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的高素质防患排查团队,其中包括学校心理援助人员、一线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及时发现和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校园安全和稳定的言论、动向或事态;定期主动排查学生的疑虑和不满情绪,及时加以解决和调节;定期排查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存在问题,切实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对于学生间的矛盾注意及时调解、化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注意跟踪管理。形成齐头并进、多管齐下的部门和人员的联动机制,编织校园安全稳定防护网,保障校园的安定和谐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新阵地——网络舆情。

  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能够准确把握学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导向和发展趋势。聘请专家、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敏感时期的重点监测,掌握最新信息,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准确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从而对其进行恰当及时的干预和调节。

  高校管理人员在尊重网络信息交流自由平等的原则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疏导和引导,加强和控制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降低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提供有利的网络舆情环境。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引导学校的网络舆情,如发掘和开辟学校bbs这块校园舆论主阵地,严把论坛“入门关”,严防校外闲杂人员干扰学校舆论,注重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职员工、一线辅导员和学生网民作为高校bbs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若高校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和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及时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网络发布真实信息和通报情况。确保客观、真实、全面和权威的信息被传播,消除外界对事件的各种猜疑,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严防少数社会不法分子对群体性事件的肆意宣传、恶意炒作和挑拨离间,防止事件出现反复态势。在学校内部,适时反馈、发布相关处理信息,鼓励师生员工展开讨论,形成对群体事件的普遍性共识,保证学校正常秩序的快速恢复和运行。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期保证高校安定和谐秩序的建立。

  首先,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置身舒心怡神的校园环境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的情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更加符合集体舆论和制度规范的要求。再次,倡导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思想根源遏制了高校学生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高校学生发自内心地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局面。

  高校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和谐”、“优雅”、“大方”、“风度”的内涵,从而内化成他们自觉的行为。自觉抵制背离美的行为。有效地防止破坏校园和谐的一切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高校管理者要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保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形成和完善。通过创建活动,组织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参与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辅导,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减少和遏制校园各种极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随时警惕,毫不松懈,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诱因,通过多维度地分析,多管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预警和及时地干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保持校园安全稳定,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

  [1](美)诺曼•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王丽荣,陈顺祥.网络道德舆情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22-25.

  [7]陈代芬.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9):24-25.

  [8]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81-82.

  [9]谢怀建.公共突发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1):99-102.

  [10]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78-81.

  [11][jp2]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8(4):216-217.[jp]

  [12][jp3]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8-81.[jp]

  [13]蔡雅琴,冯小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70.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高等教育』略论医学院校大一学生自动思维应付方式状况调查

下一篇:『高等教育』试析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一一科研双趋冲突研究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