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基本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最热的一个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高校的教学教务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我国高校的大规模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开始投资建设第一个范围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1998年3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升级工程开始实施。1998年5月,中国第一所网校在湖南大学诞生。1998年10月,原教委制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草案)》,在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平均每个校园网络投入近1000万元。年5月,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中心主办,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协办的“第五届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娄晶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cernet连接全国2000多所高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开通了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并服务于100多所高校,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52.7%的高等学校和10%中职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3.65%,生机比为19:1,师机比为2:1,53%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育电子政务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才培养长足发展,标准建设与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展,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推广普及阶段。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社团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过去那种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图景,开始为不同形态、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多元化思想道德文化所取代。从而,引起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的层次差异与指向偏差。方便快捷地阅读、浏览和视听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但也容易导致主流弱化和主体性的失落;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娱乐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展示自我和精神释压,但也容易导致张扬无度和自我迷失;社会化的联合方式和虚拟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但也容易导致行为失范;平民化、去中心化的内容方式,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也容易导致道德缺失。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交往范围和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渠道、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性格塑造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发生巨大改变。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新内容体系和建构信息化方法体系,以适应大学生新的信息观念、思想道德学习方式和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同时,校园组织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具有虚拟化、数字化、扁平化、交叉分工、弹性原则、授权与分权等特征,具有难以控制、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这些变化,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人本化取向。同时,这对规范人的行为和德性为宗旨的德育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以新的德育理念为指导,扩展和深化德育制度的内容,弥补和消解当前德育制度建构模式的局限性,促进德育制度建构模式向主动建构、诱导建构、民主建构、科学建构、高效建构的方向积极创新,促进德育制度建构主体的协商与对话,促进德育制度建构主体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和交流方式的改变。因此,精心打造一支与校园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从危机管理向服务建设的转变,统筹整合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学生会等部门的力量,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环境。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跟踪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政治导向、队伍建设、应急处理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变革和有效运行,形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校园信息化强大优势的有效融合。

  在信息化时代,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实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加强对网络技术理念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入研究,才能为思想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同时,完善立法,将高校校园网管理纳入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范畴,使其进一步推进网络行为规范化、有益化、法制化,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必须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大学生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所需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处理并做出决策等。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得以实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

  校园信息化,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优势,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而边界开放、容量无限、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环境,又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效率。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等优势,创造了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通过整合信息化的各种载体资源,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和感知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虚拟而非虚无的信息化特征,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吻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快捷、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成效。

  在继承和发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实现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融合与资源整合,有利于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平台与科学视野,有利于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定位,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与认知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新特点,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新规律。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吸收和利用信息化的最新成果,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含量,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1]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万美容.论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3]杨克平.web2.0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9,(02):174-176.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高等教育』探寻异地高考路线图——异地高考还有多远?

下一篇:『高等教育』简析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意义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