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安全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中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作为高层次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其安全意识的强弱,对是否安全有着更直接的影响。面对现代大学生相对淡薄的安全意识,教育大学生树立新的安全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1.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思想上麻痹模糊,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防意识淡漠、安全意识不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一些大学生把安全看成是军队与安全部门的事,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态势下,推崇急功近利及实用享乐主义。这无疑会削减主流价值的原则性,最终导致社会价值的散乱,使精神意识方面的安全问题面临消解的危险。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地位的空前加强,一些发达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近来美国与我周边频繁举行联合军演,使中国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也日益升级。最近有媒体报道日本有20余人把户籍迁往钓鱼岛,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岛民,并表示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1]。但当代大学生对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大多缺乏清醒的意识。面对安全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更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安全的挑战。
2.为培养合格接班人,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从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危害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机密,甚至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大学生在得到国外有些及机构资助自己出国进修,或推荐国外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时,就只看到友谊的一面而忽视安全。把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资料或文件随便对外泄露。更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受金钱侵蚀,主动把重要文件出卖给境外机构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留学海归无视法律,回国后不惜余力拉拢、腐蚀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岗位的同学或老乡。为境外机构收集情报资料,使中国经济、军事、科技领域等遭受泄密重大损失。有些大学生对老同学、老乡需要一些资料、数据,明知违法但认为情面难却而所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何,关系到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安全战略,健全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安全。”[2]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承担起维护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担负着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历来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空间距离,但主权与安全仍然是的根本所在。信息的沟通、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和平发展的世界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战争和活动依然存在。高校要切实将大学生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教育大学生明确维护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党和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党和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安全和意识教育。早在1994年8月,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3]两年后的1996年10月,《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4]在以后的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4年8月的《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要求。2005年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牵头,分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完善。对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的内容章节,目的就是着力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安全意识的培养。可见,党和关于青少年安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及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补充和完善的。这也正是当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力理论依据。高校在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工作中,首先要增强学校干部与教师员工的政治敏锐性,以此提高责任意识。把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看成自己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来实行,使各部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真正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责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工作由来已久,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1.安全教育必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5]所以教师必须以三个基本方面为教学目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新形势的需要,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内容时可结合增强安全意识来展开。通过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把增强国防观念与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可以达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效果。因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安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爱国主义教育是安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安全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大学生来说是否爱国不仅仅是道德要求,同时还是政治要求和法律要求。使大学生认识到没有安全意识就不会形成真正的意识,因而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很难在理性层面和整体意义上确立科学的安全意识。在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更要激发起他们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2.安全教育必须与国防知识教育相结合。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仍然是以单纯军事技能和军事常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而没有将安全涉及的有关内容融入到国防教育课程中去。在课程设置上两门课分别有武装部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社会科学部的思政教研室承担,基本上是以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展开。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军事理论》课中,加强联系与沟通,使两门课的教学内容既达到有机融合又克服无谓重复。在《军事理论》课中,教师除了系统论述世界军事、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战争这五大领域的前沿问题外,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和体会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爱军情感。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侧重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安全的法治意识等。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与国防意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来报效祖国。安全教育只有紧扣中国的国防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及安全面临的挑战来展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求得教育的实效性。
3.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多渠道相结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授课要求大学生“确立新的安全观、掌握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安全的义务”[6]。但是,以主权、利益、尊严和安全意识为主的安全教育并不是一时一事的突击性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情况通报,而是一种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7]。因此,必须坚持主渠道的安全教育与多渠道的潜移默化教育相结合。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可利用社团活动、学术报告、外出参观等形式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形势,逐步增强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新安全观念。使每个大学生都清楚的认识到安全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事关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