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摘要本文从一个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视觉,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对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思考,提出对策。课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效果;主题班会及党团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催化剂;社会实践是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媒体媒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在高校里面临的尴尬局面。首先,青年大学生在主观思想上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相比起专业教育课程,学生明显地把思政课当成了副科。诚然,从社会评价标准来看,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评价大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就业,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驱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次,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一成不变,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甚至对于当前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都是导致同学们普遍对高校思政课不太感兴趣的原因。

  应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科建设方面还应加强步伐。第一,要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对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第二,思政课要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空洞过的说教只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大学生欢迎的大众化方式。第三,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变换,过多的传统说教和理论灌输只会引起青年人反感。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部门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主题班会及党团活动一般都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的。

  (1)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辅导员确立班会的主题,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来确立班会主题,也可以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来确定。另外,主题班会还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班级凝聚力,缓解同学们的误解和矛盾。

  (2)党团活动是指以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主要是指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开展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学生活动。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上进,对新鲜事物天生好奇,有很多的精力和能量需要释放。党团活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一般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履行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往往很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意识也较强。但对于党团活动的主题,辅导员(学生支部书记)要认真审查和引导,才不会使党团活动偏离教育的目的。

  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都是青年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起到的教育作用并不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由于它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路课单纯的理论灌输具有更强的教育隐蔽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寓教于乐中思想得到净化,理论水平得以提升,由此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56页)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入社会,了解国情,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能在实践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青年大学生很少接触过社会,单纯地像一张白纸,对于世情、国情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网络等媒介。青年大学生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承担社会赋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1)社会实践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认知,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好基础。大学生对于社会是好奇和渴望的,在社会实践后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觉得出对社会的认知。这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我,确立定位,而不是活在自己假想的理想园中。

  (2)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愿望。现在,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在义务从事一些志愿者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在汶川地震、奥运会开幕式或者亚运会开幕式中,处处可见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很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公益事业,甚至放弃高薪工作机会到偏僻的农村去支教。

  (3)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互相促进。专业技术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运用,社会实践一方面印证专业理论,另一方面也推进理论的发展创新。

  (4)社会实践也可积累一定的生活资本,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可否认,部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中赚取的报酬缓解生活压力,减轻父母的重担。

  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比如电视、报刊、广播、手机短信息、网络等,是现代社会受众最广、传播信息最快、容量最大、影响面最宽的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网络、校园广播、院报等媒介都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效载体。网络应充分利用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校园广播、院报等媒介都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效载体。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无疑是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比如红色版块,讲述革命故事;或者热点评述版块,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予以分析;又或者交流园区,对青年人疑惑不解的问题予以解答,交流。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e-mail等与青年学生交流沟通。校园广播和院报等校方把握宣传舆论导向的阵地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从大学生的视觉出发,进行相关思考和探索,对于青年大学生有很强的可读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媒体媒介也会传播消极的、甚至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如何甄别这些信息,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青年人自身擦亮眼睛,同时也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加以引导。

  [2]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思想研究,2009.26(4).

  [3]梁英.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4]段鸣骅,郑晓云.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8(5).

  [6]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高等教育』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高等教育』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方法论析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