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材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开始的计划服务型到现在的服务管理型,由教材供给的单一化到现在的多元化,无一不体现了高校教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具体分析,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为最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高校教材管理仍需根据实际变化而进一步地改革,实现管理工作创新,不断探索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改进落后的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体系”逐渐形成,我国的大学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和质量提升期。高校教材管理在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社会因素以及教育思想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体制等高等教育因素影响下,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和发展。
1978年以后,随着迅速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轨道,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授与学习成为当时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各高校纷纷恢复已前就有的学科和开设新的学科,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却很匮乏。事实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材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有了教材才能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在没有可用的公开出版的教材情况下,高校教材科协助教务部门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专业实际自编讲义,报经批准后由教材科负责自编讲义的校对、印刷和发放给学生的工作,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由教材科会同教务部门组织专家对讲义进行评估,并推荐优秀教材给出版社出版。大量优秀教材的出版满足了后来教学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学秩序逐渐恢复。高校教材管理从教材建设和服务型转向计划服务型。全国高校设立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科思想和教材,教材科根据学校教务部门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教材种类、教材库存数量和学生人数,统一采购教材,在学生上课前发给学生,保证了课前到书。
1988年11月教育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以后,高校教材管理逐渐从计划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高校教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计划组织教材供给学生,给学生教材定价5%的折扣。学校保障工资,教材科负责购置办公用品和运输工具、工作人员休息时间搬运教材加班等费用。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组织了三百多所高校的一万二千多名大学校长、知名教授及专家院士,编写了一批“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这场大规模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对高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材作了全面更新。全国高校不设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科思想和教材,大学可根据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作自主选择。高校教材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校专业教学的需要,及时向学校各院(系)提供教材出版信息资料,每年春、秋两季的大中专教材预定目录,大学出版新联合书目,收集科技新书目及其它新书科目,以及全国各级优秀教材目录等,为教师选择优秀教材提供参考。
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高校教材管理从服务经营型转变为服务管理型。“高等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原则,不得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不得以营利为目的[1]。”高校教材采购实行公开的招(议)标形式统一采购。学校的招投标机构向社会公开招(议)标,并会同教材管理部门选定教材供应商并签订教材供应协议。教材按照招标价优惠供给学生,学生成为线、高校教材管理发展趋势
高校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调整专业结构为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改革。2002年实行学分制管理,这种教学制度具有灵活性,学生在完成对必修课程学习的同时,又可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2004年立项建设了通识课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有机会涉猎更多不同学科领域。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评选的系列工程,支持一批学校试办人才培养基地。很多学校在本科教学中直接引用中文版或原版国际教材,一些自编教材也渗入很多国际通用教材的内容。种种改革都关系着教材,由于选课的不确定性使得教材供应工作变得繁琐。譬如实行学分制后,取消了补考,转为实行重修重考制度和延长学制,选修一门课的学生人数没有定数,教材数量不好确定。教材定购数量少了,势必有的学生没有教材,教材定购数量多了需要退书或者积压,积压教材占用了学校经费。
为适应高校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方式发生的变化,教材管理工作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教材管理人员要研究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和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实行科学管理。(1)教材管理人员要有正确的管理观念。教材管理工作是为师生服务的,要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2)教材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教材管理工作是一项量大、繁琐的工作,教材的计划、组织、调控、管理和发放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将不能保证教师学生课前到书,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3)要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教材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机和教材管理软件进行内部管理,还要积极与学校的校园网对接,在网上实现校内学生对教材的预定,收集学生教师对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同时,各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联网出版社和教材发行商,建立教材供应网络平台,方便教师网上优选教材,实现教材的网上预定和采购,促进高校间教材信息交流。(4)教材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信息化队伍是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2]。管理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材管理的改革。
如何保证高校教学改革中招生人数变化、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等变化后的教材供应,各个高校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高校教材供应主要有四种形式:(1)传统的计划供应形式。由任课教师根据数学计划、教学经验选定教材,经教研室和院系批准报与教材管理部门,教材管理部门汇总后报与教材供应商,开学前以班为单位发给学生。此种供应形式保证了教师学生上课所用教材到书率,但学生没有了自主选择权,不利于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实施。(2)校园书店的供应形式。由学校提供经营场所,引进书商建立校园书店,书店由书商负责经营,学生根据需要购买教材。此种供应形式方便学生购买教材,减轻学校负担。但个体书商经营范围有限,且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能保证学生对教材的需要,同时学校教材信息不全也不利于学校的教材建设。(3)市场化的供应形式。即学生用书由学生自行到校外书店购买。此种方式使得学生对教材的选择余地更大,但市场上书店众多,学生要买到老师指定的书耗时长,交通费用也增加了购书成本。(4)混合式的供应形式。它是计划供应形式和市场供应形式的结合。计划供应形式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新生统一缴纳书款统一发书,老生则是以班为单位自由预定购买教材。此种供应形式保证了新生上课所用教材到书率,满足了老生对教材的选择性需求,但新生没有对教材的自主选择权。
高校教材供应采用哪种方式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目前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高校教材管理大多采用混合式的供应形式。高校教材管理要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其需求,实现教师学生实际需求和教材管理部门工作的有机结合,保证学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相应地转变高校教材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使教学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