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高校党支部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地优化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实现好《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低年级有,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1],成为高校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书记明确提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2]。高校担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特殊的责任,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党和未来发展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尤为重要。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加之高校近年来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而很多高校未能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生党支部设置,使得现有支部不能满足学生组织的需求,容易导致培养、发展和教育力度不够、党务工作难取得实效。

  目前,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绝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而学生辅导员本就人手不足,而且往往还要同时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生党务工作,因此,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于学生管理之中,常常顾此失彼,这就必然影响到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细致性和准确性。此外,许多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缺乏,理论水平不高,也是影响培教育养质量的又一因素。

  在国内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总体来说,学生的政治思想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一些学生由于理论思想学习不够、政治信仰韧性不足,呈现出道德观念偏向自我、理想追求注重实惠及角色意识不断摇摆等现状,这使得学生群众对表现的满意度下降。如何保证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支部当前设置模式导致以上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其战斗堡垒作用及学生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高校党务工作者务必与时俱进、优化当前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这种模式是扩招前大部分学校选择的模式,适用于院、系学生数量少,数量有限的情况,具有年级、专业间交流较多的优势。同时,存在开会通知难、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从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发展趋势来看,这样的支部设置形式已越来越少。

  这种模式是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设置形式,此模式有利于实现按年级有层次教育、增强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和了解[5],也便于统一安排党支部学习、活动时间。不足之处在于:低年级党支部学生少,不满足成立支部条件的情况较多,而高年级党支部学生多,发展程序繁杂,容易导致党支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质量下降。

  这种模式便于同专业的高低年级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促进低年级同学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但此模式下,党支部成员偏多,党务繁重,并且党支部成员难统一时间开展支部活动,容易造成党支部管理混乱、教育失衡。

  这种“小支部模式”有利于学生与班级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入党积极份子的连续考察培养,有利于加强班级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保证质量和党团共建。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低年级班级学生人数少,建立学生党支部条件不成熟;高年级班级支部数量较多,不便于管理;学生辅导员人数有限,班级党支部书记的配备受限等问题。

  基于以上几种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利弊分析,笔者提出“混合型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即:大一、大二年级各自设立“年级党支部”;大三、大四以班为单位各自建立班级党支部,不足三名的班级与相同或相近专业班级共同组建班级党支部。

  低年级组建年级党支部解决了低年级学生人数有限、不能建立班级党支部的难题,大三、大四学生以班为单位组建班级党支部解决了高年级管理难和党务工作者有限的问题,并且大三、大四不足三名的班级按“专业就近”原则组建班级党支部的设置形式也解决了部分单专业班级难成立班级党支部的问题。新的党支部设置模式结合年级党支部和班级党支部的优势,优化了学生党组织结构体系。

  党支部建在班上,有利于班级团支部民主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务实反映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群众监督,提高的培养和教育质量。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在班级团支部、班委会担任学生干部。党支部建在班上,有利于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工作的沟通协调,从而更好地实现党建促团建,班级同学共进步的目标。

  3、数不够组建班级党支部的,并入相同或相近专业班级党支部,解决了个别班级人数太少不能成立支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大三、大四班级数超过三人,能组建班级党支部了,但还有30至50名学生的单专业单班级数不足三人,不能组建班级党支部。而专业相近的同学通常会在一起上课,彼此比较了解。“数不够组建班级党支部的,并入相同或相近专业班级党支部”的模式既解决了班级太少,不能设置班级党支部的问题,也促进相近专业相互学习、拓宽专业视野和就业前景。

  年级党支部和班级党支部相结合的设置模式下,支部书记的配备是一大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由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党组织,对党的纲领、章程、方针、政策等情况还不清楚,有必要安排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作为大一、大二年级党支部书记,做好引导、培养和教育工作。大三、大四班级党支部可由班级大会选举产生班级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班主任或教师负责联系和指导班级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

  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党支部支委,有利于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但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工作经验缺乏、精力有限等问题。上级党组织有必要通过培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党支部工作的基本职责,熟悉发展工作的基本程序[6],提高学生党支部支委的理论水平和党务能力。同时,要严格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群众监督,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团支部是党的先进青年学生组织,是中国的助手和后备军,班级党支部应该积极地支持、鼓励团支部和班委会做好班级工作,班级团支部应该配合党支部做好党务工作。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应该以班级学生利益为中心,相互协调与配合,努力营造党建促团建的良好氛围。

  新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下,大三、大四班级党支部数量相对增多,为确保支部培养、发展和教育质量,高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同时,高校有必要针对教师联系指导班级党支部、学生干部考核、学生发展、教育、作用发挥等情况建章立制,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学生党建体系,构建确保学生党建质量的长效机制。

  在优化学生党支部设置的过程中,高校会在支部调整、班团组织协调、制度建设等方面遇到各种困难,但是通过各方协调配合,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稳妥地推进各项党建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低年级有,高年级有支部”的目标要求,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z].中办发[2005]14号.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国平.对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黄山学院学报[j].2008,10(2):116.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高等教育』浅谈当代社会分层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下一篇:『高等教育』浅析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教育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