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内容摘要:创业型经济作为一种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来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创业型经济与管理型经济进行对比,明确创业型经济的含义,分析创业型经济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发展创业型经济的现实意义,认为可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发展创业型经济,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型经济从产生到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从宏观层面来讲,新科技革命、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资源优势逐渐让位于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逐渐让位于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创业活动迅速兴起。从微观层面来讲,放松管制,促使产业集中度相应降低,创造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劳资关系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主创业。德鲁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

  德鲁克虽然提出了“创业型经济”这一概念,但并未给出其明确的定义。对于“创业型经济”的含义,中外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霍华德·斯蒂文森认为,创业型经济是靠知识创新、创意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认为是一种新社会经济形态、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诞生。我国学者刘昱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一种关于创新与新创事业的经济形态,通常表现为高水平的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多、创新与创业精神是其发展动力。岑杰等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一种优化整合区域要素的经济形态,能够较好地提升区域自生能力,促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周劲波等认为,创业型经济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的性创业活动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创业型经济的含义可概括为:创业型经济是相对于管理型经济(managed economy)而言的,是一种基于企业家的创意和创新,以创新、创意和创造力为主要驱动力的,适应市场发展新需求的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成长型中小企业多,对优化整合区域要素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audretsch和thurik对创业型经济与管理型经济做了比较研究,如表1所示,揭示了创业型经济的一些重要特征。

  在管理型经济模式下,产出来自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其发展更多的得益于持续稳定性,高就业与低工资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而在创新型经济模式下,知识作为要素的作用远高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变革,高就业与高工资之间时常是并存的。美国经济学家lucas认为,知识天生就与传统要素不同,它不能无成本地在各地区之间传递。konings(1995)通过研究发现,创业型经济具有区域性、变革性以及就业和高工资并存的特点,知识在创业型经济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管理型经济依赖的是持续的稳定性,降低了创新产生的概率。而在创新型经济条件下,创新为其发展的原动力,作为重要的要素,在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在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人口异质性的条件下,交流的增加、市场的复杂多变性使得不断的创新才是企业和员工的生存之道。因此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不稳定性、多样性与异质性等因素影响,外部环境较为复杂。

  管理型经济模式下,管理更多的体现为对劳动力的控制,交易更多的体现为企业之间的交易,企业规模大、垂直一体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为减少竞争者,企业经营更多的体现为规模化的经营。而在创业型经济模式下,由于知识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激励员工参与创新比控制员工得到的收益更大;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作为要素的特殊性使得市场交换效率提高;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规模的缩小,使企业

  在管理型经济中,从战后就一直存在的反托拉斯(竞争)政策、规制和公有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自由贸易;同时,由于产品和市场的相对确定性,使得相应的政策目标化。而创业型经济则因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也因其对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其发展积极支持;知识作为要素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发展政策为投入目标化;同样,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使把更多的制定政策的权力下放,地方自主性加大,积极性提高。

  从创业型经济的特征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型经济无论在发展形势和发展空间上都比管理型经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创业型经济因其在基础力量、外部环境、企业运营和政策等方面有相对于管理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必然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学者李政曾指出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严格的劳动法规、高额的非工资劳动力成本、人们的创业态度、人口增长、小企业密度等因素对一国或地区创业活动水平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素;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一个或地区对待创业态度的主要力量。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本文主要从六个主要方面对影响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干预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是最显著的,尤其是在教育、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支持。一方面,若在其中对创业的态度积极,则创业活动就较多,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也会很快。另一方面,能够培育适合创业的文化与政策环境,为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此外,个人是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角,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发展创业型经济的现实意义

  创业型经济以高水平的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区域专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潜力较大。而创新也不仅仅只是新创企业的创新,同时还包括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内部创新,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科技资源和知识要素的流动,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增强企业竞争力。创业型经济条件下,不断创新技术、新制度和新的管理方法,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成长型中小企业多是创业型经济的另一个特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超过80%的新工作岗位是由小企业而非大企业提供的,因此,发展创业型经济能够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如此,创业型经济其载体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比第一第二产业更具有优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企业布局相对于大规模的而言选择范围广,因而能够对加速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发展创业型经济能够对优化整合区域要素起到重要作用。岑杰等通过研究表明,创业型经济是一种整合区域要素的经济形态,能够提升区域自生能力的经济形态。区域自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可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创业型经济是相对于管理型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基于企业家的创意和创新,以创新、创意和创造力为主要驱动力的,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的产生是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相对于管理型经济而言,创业型经济具有区域化、就业和高工资并存、不稳定性、多样性、灵活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其发展受经济、金融、财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创业型经济,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适宜区域,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4.岑杰,吴忠贵,韩郁.创业型经济与区域自生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区域要素整合的视角[a].湖北社会科学,2009(5)

  5.程春生.优化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对策研究[a].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教育理论』船山人格精神对湘军将领的影响

下一篇:『教育理论』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