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正文
摘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羡慕与嫉妒这种情绪情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多的这种情感,会在一方面会阻碍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的降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嫉妒与羡慕的深层心理,从而可以提高自我的价值感,把羡慕与嫉妒这种情感引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论文关键词:羡慕,嫉妒,引发因素,自我价值感一、嫉妒与羡慕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羡慕,使我们忽略了它所掩盖的更深层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这里我更多的是关注羡慕这种情感或情绪的阴暗性和伤害性。比如,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时产生某些不安的、不快乐的情绪?是否会对自己的遭遇、机会和命运产生某种愤愤不平的情感?是否在内心深处贬低被羡慕着的价值,进而提高自我的价值感。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这种心理与行为,也许是我们不快乐或痛苦的深层的心理原因之一。在羡慕的情感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情绪,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反应。我们可能生性就是爱羡慕,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去观察一切,比如我们觉得生活完全对我们不公平,所有其他人受到的待遇都比我们好得多,这样的差距太不公平。嫉妒一般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怨恨的原因是因为你有而我没有,所以产生怨恨和仇恨。在《哲学概念辞典》中嫉妒的定义如下: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痛苦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或自己对某种价值和财富的占有而产生的。二、引发嫉妒与羡慕的因素凡是我们觉得有价值的,能够激起我们的渴望的,而我们事实上或在想象中又暂时无法拥有的东西,都会引发我们的羡慕,这在一方面清楚的表明了,我们的羡慕和不快乐之间是多么的接近。当我们失去了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时就会感到悲伤,而悲伤地过程使我们拜托了对羡慕的依赖,没有羡慕的情况下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把羡慕看成是对悲伤这种情绪体验的防御。悲伤地能力应该受到重视,必须能够经常的回归真实的自我,否着在遭遇损失时,我们就会抑郁或者是更大的羡慕。在那些情境中我们会产生羡慕,分别是什么感觉,它想把我们怎么样。有些情境容易引起羡慕。有目共睹的成功、迷人的容貌和特别的性情都会招来羡慕。有的人羡慕别人开朗的性情,也有人羡慕别人忧郁的性情,以及一个人的能力、活力、生活乐趣都是羡慕的根源,此外,主观体验,比如我们总觉得另一个人比自己幸运,也能让我们产生羡慕。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自然地差别,只有关于自我价值时,这种差别对我们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去追求时,这些差别才能引发羡慕。针对所涉及到的自我价值,我们会在潜意识当中认为自己无能,同时内心充满了紧迫感,急切的想要与别人一样,或是比别人更好,同时又感觉到即使这样也不会成功,使自己的内心需求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令人痛苦的矛盾。羡慕可能会殃及人际关系。做好自己、接受自己,在独立自主的同时,有意识的与周围人建立关系,把这些做的越好,我们就越能建设性的处理羡慕。三、嫉妒与羡慕的性质两者有折磨自己的一面,在羡慕的这种情绪情感当中,最受伤害的可能是羡慕者自己。因为羡慕伤害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羡慕别人时,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于是心里就会感到不痛快。与别人相比较,自己会感觉到自己处于绝对的劣势,我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自我的价值感失去了平衡,会因此而渐渐的对自我的价值失去信心。或者是,羡慕别人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不高,并且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不满。现在我们要么在生活中加倍努力,改变现实。要么改变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使之更好的适应现实。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经指出,羡慕的根源在于缺乏自爱。说明了羡慕者不良的自我价值感何不合理的自我概念,这也是产生羡慕的心理原因。这些人不喜欢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以求更好的接受自己。羡慕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我价值感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自我同一感的感觉。不仅和生活中的一贯感觉,而且也与当前的生活情境相关。如果我们能够独立自主,积极的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且能够正确认识本来的或真正的自我,那么我们就能拥有更加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和更实际的自我概念,也就更少产生破坏性的羡慕。如何走向真实的自我,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不变的核心议题是自己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对自己身上潜在的特性的发展和整合。弗洛姆探讨的是自爱,自爱的主题通过自我接受来实现的。自我接受是指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但还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潜力、可以发展的人。四、如何避免嫉妒与羡慕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引起羡慕的事物,把它们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被羡慕者可能很好的体现了社会上普遍追求的价值,但这些价值未必一定属于我们的真正自我。针对这些价值的羡慕能让我们知道,我们很想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并受到尊敬。羡慕让我们体会到,“归属”对我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嫉妒在这里首先被理解为一种焦虑,是非常明确的对失去的爱或者就是对损失的焦虑。嫉妒的体验包含着各种情感。除了精神上的痛苦,身体上也会有所反应。这些痛苦对我们的沉重的打击,我们觉得自己遭到了遗弃和排斥。对于嫉妒情感,有一种反应是退却。在这种撤退中,我们允许自己对事实上或想象中的损失感到悲伤,并且让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于自己建立联系,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情境中没有获得成功,或者批判自己对某些根本不可靠的人和物的依赖态度。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心,我们就能积极应对,接受挑战,发展自己。五、小结一般来说,在羡慕者那里,通常缺乏自我价值感,自我概念不合理。而自我价值感越消极,羡慕和嫉妒就越猖狂。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歪曲的、消极的自我价值感呢?为什么人会如此消极的评价自己呢?维雷娜.卡斯特指出,羡慕和嫉妒形成的基础是占有的欲望,而不是发展的欲望。人好像只要占有了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获得良好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感觉。而事实上我们应该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情境,积极的参与到新的关系中去,能够常常引起别人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我们也不指望人们没有一点羡慕心理的存在。无羡慕状态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容忍羡慕,而不为它所控制。这样,我们就能创造性的接受由羡慕产生的不安。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羡慕和嫉妒有所认识,学会建设性的处理羡慕的情感,积极发展自己身上受到忽略的潜力。参考文献[1] 维雷娜.卡斯特著,陈瑛译,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书店,2004年10月[2] 李浩然等: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31 (4) :966 – 970[3] 雷薇,浅析进化心理学,企业家天地·下旬刊[4] 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 2004 ,27 (1) :2-4[5] 许波,当代进化心理学评介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一期[6] 朱新秤,焦书兰,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其意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上一篇:国际通用语言研究(精要概述)

下一篇:历史学科情感教学刍议

相关推荐

百科知识